最近读完了张磊的新书《价值》
零售还是真是有意思呀。
最早的时候,零售行业的代表是KMART和梅西百货,他们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城市的核心地段,然后依靠人流取胜,这在早期是非常正确的。
后来交通发达了,美国人又住的比较分散,地段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
接下来沃尔玛借助规模效应战胜了地段为王,毕竟大部分人是贪图便宜的,沃尔玛十几万个SKU,大部分都能做到比竞争对手价格低,然后就成了巨头。
接下来,COSTCO发现十万个SKU太多了,就精选了大众最需要的几千个SKU,而且只卖批发装,不零售,进货价卖,靠会员费赚钱,随着会员越来越多,COSTCO的议价能力就越来越强,又进一步促进的会员数量的增长,哎,真是天才的脑子。
接下来,一家叫ALDI的公司,进一步缩减到几百个SKU,而且全部自己生产,没有什么品牌的那种,因为老板认为普通人不需要什么品牌,只要你做品牌,就会要多花钱,而消费者,其实只要能买到性价比高的好产品就行。
后来又有了折扣店,像TJ Maxx,塔吉特这种,专门卖打折的产品。
再后来10元店,1元店都来了。
而在美国,百货这种业态,这几年活得都不是很好,做电商的亚马逊变得一家独大。
而在日本这种人口密集的国家,和人口稀疏的美国不太一样,主要出现了街边零售这种业态,便利店极其发达,而电商的发展却很一般,日本电商第一的乐天,增长缓慢。
在日本,全家和711随处可见,1元店的Daiso,Kendo也做的不错。
而以上所有的模式,在天朝全都有,哈哈哈,从MALL到百货,从商超到便利店,从电商平台到垂直电商,几百个SKU都不极致,很多只卖单品的零售都获得不错,比如我做增长顾问的“最生活”小米毛巾,“佳奥”的乳胶枕头等,说真的,中国大概是最好的零售模式聚集地了。
我们还把以上所有的模式进一步互联网化,就有了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寺库,蘑菇街等等等。
零售行业的本质,就是在在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模式解决着人们不同的需求。
再回到昨天我写过的农夫山泉,钟老板当了几个小时的首富,一个卖矿泉水的,个人资产超越腾讯,阿里的创始人,让多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而世界首富,就是在网上卖货的贝索斯呀。
最近马云在湖畔上也说,未来的机会还是在实业,你要有互联网思维,而不定要做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就是很好的点。
其实任何行业都是有机会的,并没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做芯片自然有做芯片的人去做,做疫苗也有做疫苗的人去做,他们也是要消费的。
一瓶辣椒酱,能让老干妈成为曾经的贵州首富,一瓶酱油,让海天的市值吊打所有芯片上市公司,一片小小的面膜,撑起来了近千亿市场,养活了数百万从业者,一个不起眼的手机贴膜,手机壳,让深圳数千家企业活的不错。
普通人创业,不一定钻进死胡同里去求个虚荣,去做看起来很高大上行业,90后买奶茶都身价40亿了,00后卖猫粮都年入2亿了,60后卖西瓜都年入百万了,不是行业不行,是人不行,特别是无法自我认知,还嫌弃行业的人不行。
邹叔一直认为零售大概是普通人最好的创业领域,现在90后95后00后的需求非常的多样化,再加上2亿多人口的银发经济,消费市场几乎全球第一,所以,如果你发现一个不错的需求,可以去试试,不过最好是先在职小规模验证的那种。
我是邹叔,ToB行业,第一批在5年内实现0到10亿的增长官,为多家数亿级ToC企业提供增长服务,持续学习,欢迎勾搭,一起从时间管理到终生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