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大学,我的专业有门课叫做传统文化概论,授课的是一位年长的教授,毫不掩饰的说,他讲课非常的枯燥,虽是一板一眼,稳健扎实,但是缺乏激情,没有跌宕起伏,以至于学生们在他的课上昏昏欲睡。但是,另外一位年轻老师就不一样了,古代史老师,南开大学的史学博士,讲课风格自由洒脱,博引又举例生动,早上见学生们困,说要和我们瞎扯一会,独自讲起历史学界的师承关系和趣事,以及考古的乐趣,我们古代史课几乎每节都有扯淡的时间,这也是我听课最爽的时间。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唐诗的东西,加上传统文化课上的学习,写一些感悟。唐诗是汲取了汉魏古诗的风骨,兼收了梁齐等六朝的华丽藻绘,在文化、政治、经济大融合的时代发生碰撞的结果。冯天瑜的《中国文化史》中说:唐人对汉魏、齐梁诗歌传统的涵容与创造性消化,终于推出了金光熠熠的唐诗。细说,唐诗的源起:建安风骨,两晋意境,宋齐藻绘,齐梁的声病之论,梁陈宫体。可谓,博大绚烂,尽善尽美。
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都是年少成名的天才诗人,他们年轻的面貌代表了初唐的生机,一番事业会在不久的光景之后。位低名高,桀骜不驯,风华正茂,一腔热血突破了绮丽柔弱的前朝风格,为方兴未艾的唐诗注入了活力,有了一个大气的开端。
盛唐。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称赞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感觉未免夸张,综合说盛唐之诗,有三位诗人可以并肩:李太白,杜子美,王摩诘。其实他们三个并没有必要论高低,会破坏意境,他们带表了三种作诗风格,也代表了三种文人性格,这是最有趣的。李白,我认为他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他的天真与可爱是中国人心中深深的文化情结,人们都太爱他了,他的性格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侠客情义与之结合的杂家思想,豪迈奔放,天真浪漫。李白诗的文学来源是战国的大作《庄子》和《离骚》,这就厉害了,再加上李白天才般的想象加以糅合渲染,将盛唐的山河大地、风俗民情如史诗一样描绘出来。人们把最耀眼的诗的王座给了他,永远的爱着他。杜工部,我认为他是中国人感觉最亲近的诗人,也是最能激起民族情感的诗人,简单的形容他:深情而博大。
杜甫一生命运多舛,但是他却以贫寒之身体谅万民,从而铸就了他的博大,对君对国亦是如此,渗透了儒家所探寻的理想化的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感人至深的使命感使杜甫伟大不朽。
可以说,王摩诘之诗用一字概括,禅。这是我最喜欢的,并不是其中的佛教元素,而是那种一切皆空、以自然适意的生活状态和哲学。“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我的最爱,“暮看烟火,负担来归”高位之下,尤思田篱。他的诗多元,少年时也写出了雄才大略的姿态,但是整体的精神还是清淡素简的主体脉络,气质和风采证明。史家言,这是以中和为美的中国文化精神所使然。
晚唐。此时昔日耀眼的唐朝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晚唐诗人在秋风中、夕阳下走上诗坛,频繁的战乱将唐帝国拖进深渊,衰败与瓦解来的毫不留情,黯淡凄冷的感情注入到诗人自由的诗行中,于是,一群感伤诉怨的天才诞生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过往的辉煌似乎都消失在了永恒的时间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把爱情描写的刻骨铭心,无法排遣,来抒发内心的对国运世事的忧伤。安史之乱,让晚唐诗人不自觉的学会了用悲伤的诗句来呈现一种残缺的美。白居易、元稹他们写民间疾苦,触及现实,李商隐、孟郊、贾岛、李贺运用高超的想象,怪异变形,来表达幽怨,宣泄愤怒。最后,晚唐诗人以凄美的格调为唐诗做了最后的终结。
唐代诗人的诗篇传送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孩童之口,大街小巷,颓壁厅堂都题有诗句,吟诵于乡野、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唐诗之于唐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大唐之光,普照了千年,浑厚氤氲,之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愈显珍贵。
……
我曾经听过一首美丽的钢琴二胡曲,名字叫《风居住的街道》,是日本作曲家演奏,有人说,听出了大唐的影子。是的,岛国虽小,但他们对大唐的传承与尊崇,足以创造包涵山川大河的作品。也有人说:日本的大唐,韩国的明朝,台湾的民国。这句话让我痛惜,但我似乎也感激这些被中华文化雨露滋润过的国家,他们的传承似乎没有怨言与不适,来自于自然内心的虔诚,平淡而珍惜。以前读过王英琦一篇《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写的真是令人痛彻心扉,看到井上靖写西域,喜多郎演奏西域,他感觉西域似乎真正成为了异域。
前几日中秋节,我听了一首家乡地方电视台的背景音乐:《With An Orchid》让我想起8年前美国作曲家雅尼的紫禁城绝唱,向美利坚的艺术家借问中国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