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名家关于阅读的精彩论述:
鲁迅:
1.“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2.“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3.“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
4.“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5.“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叶圣陶: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第二种态度。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 。”
王蒙:
“读书需趁早。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趁着童年、少年的这段时期,多读书。时至今日,很多的书,我都是儿童时期阅读的,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是《道德经》《庄子》等。第二,要‘加码’读书,要‘超前’读书。这个说法可能和某些人所提倡的循序渐进不完全一样。因为,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后来,都有一个习惯,即若这本书我能懂30% - 40%的话,就一定要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读完了以后,大概就能懂50%或60%了。如果我已经有这样的理解程度了,待回头再来翻翻的话,差不多80%至90%,甚至于100%都能读懂了。”
杨绛:
“每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多个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别说些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但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叶嘉莹:
“小时候,长辈在家里教我读传统经典,第一本书是《论语》。长辈教我时并不侧重字句训诂,而着重教我做人的道理,并注重背诵。我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苦难时,常常会有一两句《论语》中的话闪现出来。……随着年龄增长,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会逐渐深入。名篇巨作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情感、修养、志意,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将这些与自己的人生融汇在一起,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最初在国外教书时,我的英文虽然不好,可是学生非常喜欢听我的课,这正是因为他们从诗词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高尔基: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3.“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4.“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莎士比亚:
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
3.“读书可以帮助你忘记你的悲哀。”
尼采: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陈继儒: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张潮(清):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培根: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