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症状”是培训过程中专家团队提出来的,如今一一读来,认真剖析症状,有时候,我的课堂会持续出现某的症状,甚至会有几种症状同时出现的情况,一想起这些,我不禁汗涔涔……
第一种症状——亢奋型
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尽情展示,不让学生出彩”。叩问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中,这样的“亢奋”也是有的,尤其在公开课的某个环节里,本应该可以让学生出彩的,然而,我却包办了起来,这,有自我展示的虚荣,亦有没有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错误想法。
第二种症状——失语症
这个症状中,学生只有听讲,像一个容器,被满堂灌……针对此症状,教师要引导孩子充分表达与交流。
第三种症状——孤独症
课堂之上,学生间没有互动,只有各自为听。学生之间身体距离很近,心,却离得很远,各怀心事……改变此症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开展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种症状——渐动症
课,开始的时候,学生认真听,听着听着,孩子们开始逃离教师的把控。说话、聊天、做小动作了,这样的症状,在低年级课堂里非常常见。当我不停地讲讲讲时,也就是学生处于“失语症”状态的时候,因此治疗此症状,需要教师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该活动时活动起来,该交流时讨论起来,该思考时,静下心来。
第五种症状——骚动症
课堂上无法安静,总有嘁嘁出出的声音,循声找去,不知道哪里发出的声音,讲课的人总是被干扰思路,听课的同学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现象源于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老师讲课时开小会、聊聊天。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会停下来,及时施展火眼金睛和顺风耳朵的本领,侦查出那些在偷偷说话的孩子,让课堂真正安静下来,因为“静,可以启智;静,方可生慧。”
第六种症状——瘦小症
患“瘦小症”的课堂,对于知识学习是唯一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但教学活动绝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教学是基于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呢?这就需要通过学科活动形成学科素养,通过学科素养达成核心素养。
第七种症状——唠叨症
这种现象经常出现,课堂之上,老师的问题问得太多、太碎,问题没有水平,更没有价值。
苏格拉底说过: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
阅读文本的时候,当我觉得感动想哭的时候,或者当我恍然大悟的时候,或者当我觉得惊喜赞叹的时候……
所有这些让我触发较强烈感情的时刻,都是我让提问的信号灯。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能够触发我感情的事情,首先,它肯定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其次,能够触发人强烈感情的事情,都有值得研究学习的地方。
因此,每当我意识到自己被文章中的一段话,课堂中的一件事情击中某种感情的时候,我就会立刻提醒自己。我要提问了!
还比如:看电影的时候,突然感动,自问:为什么这个桥段会让我感动?他做了什么?
看到喜欢的电子产品时,会问: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
看小说入迷到忘却时间,会问: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到这段剧情了?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好机会。
第八种症状——急躁症
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公开课的时候,教师为了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往往很急躁,当教师把一个问题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教师便急不可待地把答案自己说出来。
还有,比如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出现了思维、语言、表达阻塞的时候,有的教师就会拉下脸来:“这个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的教学是充满变数的。当学生的表现以及表达出现阻塞,甚至停滞不前的时候,这其实就是教师教学智慧得以表现的时候,而不应该急躁地应付和应对。
第九种症状——软骨症
这种症状是最为可怕的,就是教师抓不住一节课的重点,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在非学科本质上耗时费力。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扎实的学识,是我们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苦练内功,广泛阅读,坚持写作,勤思积累吧!
第十种症状——贪食症
这样的课堂症状是课堂之上,教师设计了很多知识点,而且进行得很快,自然是都不够深入,浅尝辄止。对于学习者来说,必定是低效的,茫然的……
其实,这还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少!精!深!
历时半个月,终于将这十种症状梳理完毕!这梳理的过程像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时断时续;又似是飞奔的山间溪水,跳跃欢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