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悠享太湖山水,闲憩田园农家,梦回清雅古风,感悟孝道文化。



太湖之畔,粼粼波光,挥洒开的金色晨曦里,小编驱车前来,静默庄严的明清式样建筑,面朝那无际的银波,三面则是依着那褐青色的绵延山脉,山势蜿蜒流畅,一气呵成。不似云贵川峻岭高峰的倨傲肃然,倒有着江南水乡的秀气和恬适,称着那有着翘角屋檐的古风建筑群,别有韵味。
踏进威武庄严的将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远处广场上,一尊十米有余的纯白色观音净瓶。净瓶,又称甘露瓶,其中的净水又称甘露,是观音菩萨用于为世人静念净心,播撒幸福的法器。移步瓶前,濯水净手,潺潺而过,心念澄净。

经过净水洗礼,踏上净心大道。迎面而来的净心池,在碧水荡漾中,橘红镶着玉白色的锦鲤簇拥而去,水心平台那盛绽的莲花造型,让我仿若在一朵花开的时间,看懂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雅意蕴。
神思畅然无扰,信步走向台阶上那偌大的鹅黄色发愿灵石,抬手轻抚,我不禁默念起上面雕刻的文字,原是那“观音发愿文”,诚心诵读,将心头的期许传达给灵石。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春风中飒然飘摇的红色许愿带,迎着我走上长长的菩提大道,这52棵粗壮静默的老银杏,陪伴着52阶干净整肃的青灰色台阶,道尽了从凡夫到成佛所需经历的52阶位,道路中间的12座莲花墩上,刻写出这52阶位的内容,从无到有的圆满,仿若人生路,充满了佛家的禅意和生活的哲思。虽说冬来叶已凋落,但园区贴心地挂满了有序的红色小灯笼,绵延而去的深景视感,小巧别致,颇有意境。遥想那金秋里的菩提大道,怕是满地金黄,醉了那虔心而来的客人。
我们都知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应人舟的观音菩萨,却鲜有人知观音有三世,前世正法明,现世观自在,来世谓之妙音如来。菩提大道的尽头,便进入了三世观音道场,大道正前方即是观音的前世所在,正法明大殿,殿内供奉9.19米高的正法明如来像,加持法界众生,使得正法光明,长存不灭。登上大殿二楼,揽尽这青山环抱,银波潋滟。正可谓“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两边抱”,整个人的心境也跟着开阔怡然了。

走下殿堂,依左而行,过了那满是诗墨风华的曲水流觞,顺阶而上,兰心欣紫竹,蕙心爱香藤。他是蓼莪山上的慈悲主,潮音石窟里的活观音。红褐色的石窟,整净恢弘,21.9米高的准提观音坐像,要说之前的正法明如来像是感化了我,那眼前的这尊石窟观音则不仅仅是感化,还有惊艳和自豪。石壁的精细雕琢,和佛像的相应相称,艺术的美感和佛学的禅意融合,恰到好处,崇敬和喜爱油然而生。眼见才知,江南第一石窟,名副其实。
遗憾的是,妙音如来所在的妙音宝塔还在建造中,不能前去观瞻。移步下山,路过历经千年淘洗的蓼莪禅寺,寺庙屡有兴废,到如今规模早已不比从前。初春的和风,携着带有暖意的阳光,洒在院口静守古寺的老人身上,陪伴着年华里静默的古井和一些褪了色的石雕石柱,诉尽这年前来信徒的期许和心愿。繁华声,遁入空门,旧故里,草木深;蓼莪寺听雨声,盼永恒,石板上回荡的是,在等。

园区的最后一站,是先祖庙堂。这里供奉着我们华夏一族的先祖——炎黄二帝、伏羲女娲,以及各朝各代的贤德明君。另外,这里还迎请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正殿两侧,则是百家姓祠堂,供普通老百姓来供奉他们家族的祖先,以承:念血脉相通之情,怀同宗同祖之意,共同供奉我们的亲人和先祖。有道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祭祀上苍,报天地造化赐福之德;祭祀上祖,感先辈养育传承之恩。不忘先人,追念先祖,我们作后辈的,才会越来越昌盛繁荣。

悠忽之间,竟已到了中午,去园区正门的怀南山庄,点上几道精致的湖鲜,一筷子下去,你才真正亲近和明白了那滋养南方的太湖,鲜爽可口,真正是地地道道。再喝上一盅小酒,竟不舍离去,酒意微醺的清醒和闲适,受邀去隔壁国学院听上一堂课,悠悠中华源,道不尽的是这传承千载的古人智慧,当湖面映出那红彤彤的晚霞,光芒闪耀,我不禁呢喃道:夕阳无限好,今朝何需归!这山这水这寺,才叫不负如来不负卿。此情此景,我便留下了,夜伴湖景山色,这一日,才道足矣。
你来,或者不来,它,就在这里,静候良卿,寂静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