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零后,走入社会时已经是2010年以后,对社会的腐败情况没有直观的感受。当然,也有可能是家里没有把社会上的事情讲给我听。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间接对贪腐情况有了主观的感知。整体感觉,腐败的情况得到了良好的遏制。(具体情况以数据为准)
随着现代资金结算制度、网络技术发展,腐败惩治的成本越来越低,而贪污腐败越来越得不偿失,虽然没办法杜绝,但是大范围发生的情况几乎为零了。
这本《顽疾》,里面部分内容与《陋规》有重合,对腐败的产生、发展、结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皇权时代,给官僚体系的待遇不足以保障生活、行政支出,官吏几乎是不得不选择想方设法保障基本生活、行政支出。权力顶端知道这些情况后,因为要保障行政体系运作又不愿意拿钱来支付足够的工资和行政支出,就默认当前的自收自支模式。这种模式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监管,于是超出基本生活、行政支出之外的费用就会被官吏取得,这个群里的官吏逐渐增多,最终成为制度性腐败。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腐败几乎与权力安排、利益分配、监督制约密切相关。
站在个体的角度,官吏过不上比一般人稍好一点的生活时,要么选择离开,要么选择鱼肉百姓。古代,官本位思想严重(或者是学而优则仕思想普遍),但是这可能不是去当官的主要理由,而是因为“利出一孔”的社会权力格局,导致入朝为官才能够靠近社会资源的最核心部分。当下社会,政府仍是最大的收支组织,权力仍对社会大众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企业也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努力改善生活和命运的个体会多一个理性的选择机会。这是改变“权力导致腐败”格局的最重要因素。
当下的公务员体系中,行政经费通过财政统一支付,官吏的收入基本可以达到比社会平均水平高一点的状态,足以满足官吏个体的生活需要。对于国家层面来说,财政支付行政开支、人工成本、社会发展,这样一个均衡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兼顾社会活力与秩序。人工成本,其实也是行政开支的必须支出。收入税收、支付开支、投入再建设,这是一个社会资源循环系统,建立良好的通道才能够保持高效运转。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分配运转系统的强力维护者,有内外两方面博弈。一方面是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博弈,经济发展变革推动行政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就是行政体系内各方力量博弈,中央与地方、不同行政部门、部门内集体与个体的博弈,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当前的网络技术条件,为降低反腐的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
腐败与清廉,是一个个个体的选择,背后是利益分配与制度制衡的结果。各归其位,方能行稳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