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公布第三次春游目的地的时候,那是一个名字古怪,但所有人都在书本上见过的地方,它叫河姆渡,就在隔壁的余姚市,而我对它最直观的印象是课本插图中那块雕刻着双鸟朝阳图案的大石头,还有这个听起来很不像本地地名的独特地名,除此之外,只知道我们要去的就是它赖以成名的那个遗址。
课间,大家都在兴奋地讨论今年的这次春游,哪怕是在活动课上,话题依然没有改变,操场上,在教学楼前面的花坛边,老郭和老王正谈论着关于河姆渡的事,言谈之中仿佛他们去过一般,我饶有兴致地在一旁听着,想知道更多关于那里的信息,说着说着,竟出现了飞机、坦克、大炮,但见两人说得头头是道,自然无比,完全不像胡诌的样子,虽然印象中那是一个古代遗址,但我下意识地认为那里也保留着一些抗战时期的遗迹,对它更是期待起来。
出于某些未知的原因,马哥决定不报名这次春游,不去的话可以在家休息一天,也不错,但相对来说,去春游的诱惑肯定要大得多,毕竟一年才有一次机会,我义无反顾地决定报名。
但这并不能完全由我做主,我妈不同意的话,我也没钱交报名费,五十元整,这是这三次春游中唯一还记得金额的一次,因为她破天荒地不同意我去,可能是觉得浪费钱吧,已经去了两次了,再多去似乎也没啥大的必要,毕竟在那时候,五十块钱几乎是她两天的收入了。
但站在我的角度,我不会想那么多,我的想法很简单,想去,为此,我厚着脸皮拗了她一晚,但直到熄灯睡觉,她还是没有同意,而这是最后一晚了,第二天就要交报名费。
那天晚上我一定是极其郁闷的,回想第一次去春游前的那个夜晚,我兴奋地一整晚都没睡着,那是真的醒了一夜,感觉不到丝毫疲惫,第二天依然精瘦抖擞了一整天,有趣的是到校之后,我说我整夜都没睡着,本以为我是个个例,没想到大家都一样。
早晨起床之后,我跟妈妈彼此陷入了冷战,刷牙、洗脸、吃饭,没有一句交流,我等待她最终改变主意给我报名费,即使看上去并没有这种迹象,我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因此放慢速度,连早饭都吃得很磨蹭,但直到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背上书包,拎起盒饭,闷闷不乐地走到门口,妈妈正端着饭碗站在东边的阳台上吃早饭,她没有看我,我还是决定最后再争取一下,就走过去说:“妈,报名费。”她似乎没有听到,我又重复了一遍。
她把筷子往端碗的那只手里一塞,我顿时觉得有戏,仿佛看到了雨后的彩虹一般,心情大畅,只见她伸手从右侧衣袋里拿出一张五十的纸币,佯怒地笑着骂了一句,很不情愿地说:“喏,拿去!”
厚着脸皮争取来的这五十块钱,换来了一次小学春游的记忆,如果不去,在家无所事事地休息一天,我就不会记得那一天里的情形,它仿佛从我的人生中消失了一般,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么一看,这钱花得还是挺划算的,似乎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经历与回忆。
到那之后才发现,这不仅是个古代遗址,还是那种古得不能再古的上古时代,整整七千年前的原始部落,连华夏始祖的五帝都还没影呢,而老郭老王口中的飞机坦克大炮,那更是不着边际的胡诌。
在博物馆门口的广场上,首先就被那巨大的石雕吸引了,原始先民们身穿兽皮,扛着用兽骨与木头自制的农耕工具劳作归来,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是一幅跨越了七千年的画面重现在这片土地上。
博物馆门口那块牌匾上题着一行漂亮的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款是那位喜欢到处题字的江先生。馆中陈列着那些来自几千年前的生活用品,他们把狩猎来的动物骨头物尽其用,制成了各种奇妙的骨制品,工艺还很精巧,有的作为生产力工具,类似现在的锄头,铲子,有的做成了艺术品,用骨头制成的乐器骨笛,叫人叹为观止,甚至连用来缝纫的骨针都有,与现代的缝衣针形式完全一样,头部磨尖,尾部有孔,用来穿线,如果它不是用骨头做的,你很难相信这是七千年前的缝纫针,那得需要多么奇妙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这种工具来。
除了骨制品,还有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盆盆罐罐,以及各种装扮身体,装饰房屋的工艺品,他们并不是凡事都追求实用,有许多东西都是想象力与艺术形式的体现,就像学会画画的孩子不拘一格,创作出一幅幅天马行空的作品,这是人类早期对生活,对艺术的追求。
最最让人惊叹的,并不是这些叫人叹为观止的人造物,而是水稻,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的水稻,数量之多,保存之好,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最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直接就把国内的水稻栽培史推到了七千年前,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吧,据说当年发掘的时候震惊了世界。
走出馆外,我们来到一处地上插满了古老木头的发掘现场,像梅花桩一样,但它要密集广阔得多,这些木头都是挖掘出来的先民们的房屋支柱,一道木栈桥搭建在这片出土的遗址上,走在上面,从这些古老的木头中穿梭而过,他们甚至还在地上挖一个深坑,把木头横向交错叠起来,围成一个竖直的空心长方体,外面填满泥土,里面是口水井,多么聪明,简直就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这场如同穿越时空般的旅行的最后一站,是一片重新搭建起来还原当时部落先民们生活场景的部落景象,河姆渡先民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的房屋,被称为干栏式建筑,整栋卯榫木结构的屋子被架空在地面上,底下是无数根插入地下的密集木棍,就像之前在发掘场里见到的一样,房屋地基就搭建在这些木棍顶端之上,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创意而且实用的结构,部落沿河而建,底部架空可以很好地抵御洪水跟猛兽的侵袭,也许下面还能圈养家禽,设计者一定是历经多次自然灾害,思考感悟之下最终想出的这种科学而大胆的建筑方式。
模拟重建的部落中有许多这样漂亮独特的房子,还有先民正在屋外劳作的情景雕像,我们可以上到屋内去参观,里面同样有先民的雕像,还有根据发掘出来的物件模拟布局的室内摆设,新奇而引人入胜。
随着在部落里逐渐深入,还可以看到有些房屋被模拟成正在建造的场景,先民们各自分工,在房屋四周,甚至爬在屋顶上作业,场景自然而真实,仿佛真的行走在原始部落之中。
之前,只从课本的文字中简单地了解到了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那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描述,但这里却真实地再现了母系社会的繁荣景象,它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对于原始社会的认知,展现在我面前的那种震撼是无与伦比的,七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我们并无多少区别,他们的生活同样精致,甚至比我们拥有更多的艺术氛围,人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才会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从这一点上来看,也许,他们的人生,过得比我们更加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