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朱棣得了一幅画,众臣齐来围观。解缙突然抢上前去,挥笔在画上“刷刷刷”写了一首打油诗。朱棣却没有生气,而是若有所思,然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96191/6af5960bf2f49b58.jpg)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是个其貌不扬的小儿麻痹症胖子,还有眼疾。同时还有个相貌英武,擅长军事,野心勃勃的弟弟朱高煦。他的登基之路,注定困难重重。
除了外貌上的欠缺,朱高炽的性格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品性温和,心慈仁厚,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但并不盲从。朱棣残忍对待建文帝大臣,朱高炽就表现出强烈不满。
所以,朱高炽讨不了朱棣的欢心,朱棣也还有别的选择。
另外一个人选朱高煦,跟朱棣很像: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作为父亲,朱棣更喜欢像自己的儿子。
早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鼓励朱高煦冲锋陷阵时,就说过:“勉之,世子多疾!”。实锤了他是偏向朱高煦的。
朱棣就立储问题,征求过群臣的意见。
武将们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这很正常,朱高煦跟他们好歹有点战友情谊。
文臣的回答也出奇统一:立朱高炽。他们认为:自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
朱棣为难了,便找来解缙,问他的看法。
解缙答:“世子(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
朱棣沉默了,解缙却不慌不忙说了一句:“好圣孙!”
朱棣瞬间眉目舒展,心里偏向了朱高炽。
好圣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天生聪慧,深得朱棣喜爱。朱高帜因此赢了这一回合。
但随着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动摇了,立太子一事被搁置下来。
于是,朱高炽派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轮战术。
一天,有大臣画了一幅画: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朱棣也亲来观看,这时解缙突然站出来,不由分说就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这是提示朱棣:父子之情无可替代,朱高炽也是他的儿子。
朱棣终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分封到云南。
朱高煦则不断找朱棣诉苦,赖着不走。朱棣没办法,主要是他也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让他跟随自己北巡。
朱高煦把朱棣哄高兴了,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朱高煦当即表态:自己哪儿也不去,就留在京城。
而后就开始谋划,见缝插针打击太子。
朱高煦先对太子党出手,显眼包解缙首当其冲。1407年,解缙被赶出京城,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
1412年,朱高煦发起第二次进攻。
在此之前,朱高煦已经收买了朱棣身边的近臣侍卫,不断抹黑太子。主要就是说太子急于登基,谋划夺权。
而当时的情形是:朱棣由于要出征,不得不放权给太子,让他监国。
在身边人的蛊惑下,朱棣开始怀疑太子。
1412年9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突袭审查,严厉训斥太子,并抓了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也被更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朱高炽心灰意冷,一度颓废。
朱棣由于对太子的怀疑,便找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期的表现。
而杨士奇恰好是太子党,因为低调,一直被朱棣当成中间派。
杨士奇回答:“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朱棣的表情由阴转晴,太子的地位暂时稳住了。
然而,朱高炽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1414年9月,朱棣北巡归来,太子立刻派人准备迎接,但由于准备不足而有所延误。
朱棣很不高兴,狠狠地责骂太子,并将太子党主要官员,连同杨溥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
原来,朱高煦一直没有中断过背后的小动作,不断编造太子企图不轨的各种小道消息,密报给朱棣。
三人成虎,朱棣渐渐地又怀疑起太子来,并且愈来愈怒火中烧。
于是,朱高炽最黑暗的时刻来了:太子党所剩无几,朝中大臣纷纷见风使舵,捧高踩低。
朱棣又召杨士奇问话:太子是否有二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朱棣认为是藐视自己)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趋炎附势。
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这次是我们臣下没有作好准备工作,与太子无关。”
悬崖边上的朱高炽,被杨士奇拉了回来,但基本上已是孤家寡人。
杨士奇维护太子,遭到了朱高煦一党的疯狂攻击,最终被关入监狱。
至此,朱高煦掌握了绝对主动权,形势一片大好。
可惜,朱高煦太飘了,逢人就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
朱棣听了,认为朱高煦想要重演李世民夺位的戏码: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最后当上皇帝;朱高煦杀掉朱高炽,然后……
朱棣开始厌恶日益嚣张的朱高煦,这时太子党也开始了反击。
恰好,朱高煦向朱棣要求增加护卫,引起了朱棣的警觉。1415年5月,朱棣改封朱高煦去青州,朱高煦不肯离开,又开始耍赖。
朱棣已经丧失了对朱高煦的信任和耐心,催促他快点动身。
此消彼长,杨士奇和蹇义两人,由于表现良好被放了出来,并再度委以重任。
与前两次一样,朱棣又问杨士奇:“最近有很多汉王(朱高煦)行为不法的传闻,你们知道吗?”
杨士奇答道:“大家都认为我们是太子的人,有什么话也不会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不知道。”
“但是,汉王两次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迁都在即,他却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
朱棣细思极恐,马上做出了决定。1417年3月,朱棣强行将朱高煦封到了乐安州。
至此,太子的地位总算是稳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