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的会议里,我提出我们可以用网络表格替换掉一些pdf来收集资料。源头是几天前,我们这些实习生每个人都收到一个表里,让我们填写所在的专业,学校,擅长的事,以及有没有某些软件的件经验。这些东西我填过好几遍了,特别是学校和专业。他们虽然让我们填的是可编辑的pdf,但并没有把资料汇总到一起。
我当时就想,我该给他们建议一下。而且当时还有几件曲折的事,首先是pdf有一半不能填写,他们在上班一小时后告诉我们重新填写新的。新的pdf也有问题,就是部分不相关的选择变成了只能选其中之一。比如“你有没有用过CRM(用户关系管理软件)”和“你有没有实习过”只能选其中之一。这两个选项连在一起也毫无逻辑可言,估计是他们懒得改了。
于是早上的会上,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的环节,我提出可以换一种形式。还举出了几个原因,首先是好修改,其次是好统计和整理,如果其他环节需要也可以生成pdf。毫无悬念,我被驳回了,说没有必要。
下了会,我就觉得我太冲动了,因为之前我上管理的课时候,教授就讲过一个特别相似的例子:他好不容易约他们公司的COO和CTO聊五分钟,这五分钟里,他用算出来的数表达某一个事情特别有利可图。COO没看他整理好的报告,问了身边一个秘书还是啥觉得怎么样,秘书没说什么。他又问CTO,CTO说感觉不到那么靠谱。
他特别想做好这件事,于是他后来又和秘书和CTO去networking,也请他们给了建议。大概这样筹备了三个月,他再次邀请COO和CTO听他说方案,这次秘书和CTO自然都觉得靠谱,就通过了。当时他总结的重点是,要找准stakeholder,很多决定不是一个人做的,会影响到很多人。他当时做的,就是证明这件事没有风险,并且能给做决定的他们带来收益。
我就觉得,我今天的话,应该先和我上司说,再想办法让我上司帮忙说,或者让她给出建议,再继续找路径。在会上一口气提出来,虽然显得很爽利,却不是最好的做事办法。我也和朋友讨论了一下,朋友说,有的上司就是很蠢,看不出前途,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觉得他的解释也有一定道理吧。但这么想不能解决问题。
不过他的话确实让我的心里有了些波动。晚上看一本叫《创新者的窘境》的书,也看到了心里。书的主题是创新和管理企业,讲的是领先的企业,在管理,进取心都没问题的情况下,怎么被颠覆式创新的企业打败的。作者说,一个企业或个人,都不过是三种特质的组合:资源,流程,价值观。而这些属性赋予我们自由的同时,又固化了我们的处境。
价值观带来的成功,让我们相信这种做决定的方式方便快捷,但也让我们习惯这种逻辑。反驳我的那位领导,可能做过很多好的决定,可能觉得我的建议没有经过多方考虑,但也许她会因此错过一些好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