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有个公众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很多人都理解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他解释,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第三个是动词,意思是首先要学会怎么学习,然后再去学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对此,深以为然,这一指导原则在职场中同样适用。不抓重点不讲方法,一味蛮干,累成狗还没成绩。
01 你不抓重点,不讲方法看着真累
一朋友业余也运营着自己的公众号,有时发完文常甩给我看,让我帮着提意见。看过几篇,给他提议一是要明确定位,每篇文章主题明确,把文章质量提高;二呢,优化排版,调整字体14-16号、段距1.8、五六行为一段,色彩不超过3种,让人看着简洁大方。他:“对呀对呀,我最不擅长排版了,码字五分钟,排版俩小时。”我:“本末倒置,你应该多花时间在文章构思、撰写上,自己不擅长排版完全可以选择一个风格喜欢的公众号做参考,一旦做出模板,以后每次加上找图半小时内绝对搞定。“但他冒出的一句话让我直接吐血:我想找个专业设计帮我做一个,有个性的。“
他的问题在哪?
一是不抓重点,本末倒置:作为个人公众号要把内容和传播放在第一位,把内容写好,想办法让它在更多的人面前曝光才能带来用户的增长;内容很糟糕,排版即使找艺术大师来设计也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不找方法,放着简单便捷的途径不用,偏偏考虑耗时耗钱的:市场上有很多功能强大的编辑工具,完全可以参考自己喜欢的公众号风格做排版设计,形成固定模板来调用,省时省力还免费;他呢一开始就自己瞎琢磨,后来呢又想着花钱找人设计。
象这样将80%的时间耗费在只占20%权重的事情上,即使做得完美,整体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
02 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勤奋,只是学习方法而已
不论谁的学生时代,都有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存在,一种是头悬梁锥刺骨但成绩却表现平平,一种是看上去不是很用功,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这两者的差别,通常只是学习方法而已。
高中最后一年,我向妈妈申请了住校(其实离家就15分钟的步行路程),也得以看到同学们为着高考准备的狠劲;打着电筒在走道看书到两三点,历史书、政治书从头到尾通背。
然而考试结果呢?和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实在不成正比。
我是一个学习认真但算不上刻苦的人,有自己的独门心法。上课老师讲新内容我绝对全神贯注,课堂上没搞明白,下课后抓住老师也要问个清楚;数学复习我更注重历来错题的复盘和同类型题目的练习,几乎从来不错的知识点不会多花半分时间。历史政治研究考试大纲,划出重点,对于重点内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堂老师提问时,我即使不能按照课本上标准答案背出,也能自圆其说。我睡瘾大,睡足8小时还是会打盹,从来不敢熬夜。
但高考照样取得相当优秀的成绩。
后来走上社会后参加一些资格考试我仍然会用最省时省力且有效的方法,比如驾照、保险代理资格证、基金从业资格这些全是选择题,且有标准题库的考试,我通常在考前三四天顺序做题库,先通做一遍,错的即时看一下答案解析,然后做错题练习,错的继续即时看答案解析……如此重复,一直到所有错题被消灭。最后我做模拟试卷,如果连续做几套都在理想的分数则在考前一天再做模拟试卷加化一下即可。
尽管每次准备的时间加起来只有三四个小时,但都能一次通过。这样的方法教给五十多岁的姐夫及一朋友六十多岁数次参考都没通过的父亲准备驾照考试,也是顺利通过。
我为什么不象一些人提前一两个月就去翻那厚厚的参考书,或是上来就做模拟题?参考书内容太多,要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不是很容易的事,而题库实际是特别有指向性的知识点汇总,通做题库可以对所有的知识点全面覆盖,很多题凭常识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而较难的知识点通过错题练习可以重复强化。且经过这样的一个完整流程,可以让大脑形成短暂的记忆和条件反射,在考场上看到题目就可以条件反射一般选出正确答案。一上来就做模拟题很有可能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是重复的,而很大一部分知识点没有涉及到,在考场上就容易陷入被动。
03 我也曾栽过坑
在公众号的运营上,我也栽过坑。
先来张图:
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从2016年9月到2017年5月底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增长,就象一个失去生命人的心电图一样让人心里拨凉拨凉,但从6月份开始,却开始了加速生长。
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推广”。
在开通公众号的一年内,我居然把这个最关键的事情置之脑后。每次发文只是把文章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从来没有主动对外投过稿。基本上半年时间,就会把自己的潜在用户全部打捞殆尽,这时不去主动做推广,想用户增长几乎是白日做梦。
其实在今年4月份时候是有一次机会的,当时有一篇文章先是被两个百万大号转载,后来陆续有近40多家公众号申请开白名单,可惜当时我没有想到“推广”在公众号运营中的重要性。转载了就转载了,我根本没有想过要做投稿管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扩大自己后续文章的推广。
后来的转折完全是一次意外,端午前前一天,我突然想到公众号编辑应该在准备节日的备稿,压力很大,是否可以考虑把自己的文章推荐给他们呢?先找了最初转载过的两个百万大号,其中一家说节日稿件已定,节后安排,另一家很快回复说可以在节日期间刊发,顺利程度实在有点让我意外。幸好当时公众号编辑申请转载添加好友时,我都添加了标签,于是把文章全都发给了他们,到下班时,有近十家给了确定的回复。
这一自荐效果显著,节后不断有新的公众号申请转载;在开通白名单时,我又趁机把自己一些旧文做了推广,后来再发新的文章时,提醒公众号编辑查看,前段时间,又建了授权群,对投稿做专门的管理。从6月到现在,新增的转载次数超过400次,连我去年12月份写的文章都被编辑挖掘出来,重新焕发了生机,粉丝数也出现了加速增长。
“推广”这事是需要苦苦思考才能想到吗?根本不是,只要做公众号前花点时间向别人请教一下或是凭自己此前的经验花几分钟想一下,就知道它和内容是公众号运营最重要的两环,缺一不可。而自己当初只是凭着热情在公众号发出第一篇文,根本没有去想。
热情只能撑一时,要走得快走得远必须要用脑,要抓住重点找方法。
而我们有多少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呢?
04 怎么才能抓住重点,找到方法呢?
知识类
对于知识类的,比如考试、读书等,通过查看考试大纲、目录框架即可了解整个知识的脉络体系和各部分的关联,再选取核心的章节或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重点浏览。
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关注小节标题和每段提纲挈领的前几句即可。对于重点内容划上标记或做好摘录以备应用。这在我们进行主题阅读时尤其实用。同一主题的很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所以不必每本都逐字阅读,只需了解核心观点及差异性内容—而参考书本目录则很容易找到这部分内容。
技能类
对于技能性或某项工作的学习则在于先对于技能或工作组成部分进行拆解,确定其中能够影响最后效果最重要的关键环节,寻找快速解决这些关键环节的渠道和方法,再予以实施。
比如我们以公众号的内容为例,构成这一工作内容的环节有哪些呢?选题、标题、摘要、素材选取、逻辑组织、开头结尾等。
而通用的快速渠道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请教行业专家,二是复盘成功案例。比如公众号的内容学习,我们可以对爆款文章进行系统分析,也可以购买相关的课程,从行家那里吸取经验。
在我此前写的“《我的前半生》:零基础,如何逆袭成为明星员工,罗子君是最好的教科书”文中,我有介绍自己零基础,在1个月内完成了一场四五百嘉宾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并让公司的公关市场工作走上正轨。为什么能够做到?
在完成公关项目的过程中,我通过网络和行业专家约谈是关键。我不是随便在网上搜咨询公司这样的关键词,约谈系统推荐的公司;而是使用“中国十大公关公司”这样的关键词,至少保证我搜出来的结果是有一定的行业评选背书的,而通过对邀请内容的包装也保证了公关公司不是随便派一个基层员工来应付,而都是业内专家出面,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我能够从比较高的格局迅速了解公关的核心和本质,为后续把握公关市场工作的核心和方法提供了条件。
能力类
对于某项能力的掌握,则需要刻意学习,阅读经典书箱掌握理论+向专家请教把握核心+刻意练习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是能力学习的三步曲。
比如我们要锻炼结构化思维能力,而可以阅读《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写作逻辑和思考逻辑常用的框架,而列举了很多实例解释这些框架的应用。
而在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很多行家有深入的发挥,并总结出了很多更细致的应用原则,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他们的经验。我经常向朋友们推荐咨询顾问出身的人打理的公众号,比如“奴隶社会”、“圈外”,他们的很多文章就是基于过去多年服务于世界一流企业的经历总结出的精华,对于我们很多人都极具参考意义。
读过经典理论,了解别人应该总结出的方法论,剩下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自身的活学活用,只有在学习中思考、优化,才能将看过的书、了解到的别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没有这一步,看再多书,向再多专家请教,我们仍会“懂得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世纪末提出“二八原理“,他认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即能控制全局。反映在数量比例上,大体就是2∶8,这就是这则应用很广的“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2/8原理”。这一原理放在工作的场景中,就意味着如果抓住只占工作量20%的重点,则很有可能创造80%的业绩。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工作和生活,都有必要停下一直匆匆往前赶路的脚步,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方法达到这些最重要的目标,想清楚了再朝着目标前进,我们的勤奋才真正有意义。
愿你以后的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愿你所有的付出,都能收获丰厚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