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却不知是出自13岁的小周恩来之口。1904年,日俄为了抢夺中国东北东三省发起战争,仗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人民遭难,清政府不但不去制止外国侵略战争,反而保持中立,把辽东以东的广大地区划为战区。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在周恩来的心里埋下一颗为使中国强大而发奋图强的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前往东北,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周恩来回忆说到,我得感谢东北的高粱米饭,大风,黄土,给了我很大的锻炼。不仅如此,正是在这里,他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教育,冲破了封建的枷锁,并开始读革命书籍,从此走向一条革命的道路。
1913年,随着伯父工作的变动,恩来跟着来到了天津,报考南开学校。南开学校是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学校,创立人是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和学部侍郎的严修,校长是曾在美国受过教育的教育家张伯苓。被南开录取后,在南开度过了他15到19岁的学习生涯。恩来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两次被选为参加全市中等学校演讲比赛,两次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他的作文《诚能动物论》得到全体国文老师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他还担任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在学校成立11周年的纪念会上演出新剧《一元钱》。他出演的是女主角,那是社会风气没有大开,男女不能同台。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在这段读书的时间里,周恩来积极创立与参与活动,不仅丰富了学业生活,也为后来的政治工作打下基础。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周恩来由天津登轮东渡时写下的诗。南开学校毕业后,他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去日本求学,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不过,都是日语成绩太差,与两所学校失之交臂。此后,他转变思想,求学何必非要守着日本课堂呢?事事都可以观察日本的一举一动,也可以了解日本的国情。他为自己定下3条准则: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那时,最吸引他的便是《新青年》杂志,为他树立的新的理念。在日本,虽说没有走进课堂,可他在生活中汲取新思想,创办爱国群体,不断地改变自己。后来,得到南开要办大学的消息,便决定回国。
每个时代的英雄的童年都惊人的一致,都在书中吸取力量,就像大树发达的根系一样,机会成熟便会一飞冲天。古代的欧阳修,苏轼;近代的毛泽东,邓小平,无一不是满怀爱国情怀,为国家强大而图书,奋斗。希望这些风流人物,激励我们坚持学习,坚持向上,坚持强大我们的国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