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作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刻意练习”法则的研创者——埃里克森,提出仅有一万小时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该书主要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天才不是天生,后天可以训练铸就。
第二,需要学会区分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
第三,刻意练习是强大且有效的学习方法。
启发良多,学以致用,我想用这篇文章作为一次自我反馈,一方面让自己对刻意练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促使自己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思考改进。
首先,我们要避开三大练习认知误区。
误区一:觉得练习可能没有太大的用,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 有人会说“我不擅长学历史”“我空间想象能力弱”“我不认路”“我不擅长学语言”,其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改变自己,关键要有正确的心态。
误区二:认为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了,能力就慢慢好了。 如果做的时间足够长就会好,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街边下了很多年棋,但棋艺还是很一般的臭棋篓子了。比如我的书法练习,每天不断写,却几乎没有长进,甚至还退步。
误区三:认为只要努力,足够刻苦勤劳,就能提高成绩。 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一定有那个最勤奋、最刻苦,默默坐在角落学习同学,每天不停地加倍学习,可是每次考试下来成绩都不理想。目前我的书法每日一练,应该也属于低勤奋的努力状态,好在前几天在女儿的反馈指导下,貌似找到了一点点新感觉。
避开认知误区后,再启动有效练习必备四要素:
1、 练习必须有明确目标,可以从小目标开始。比如:书法,放慢速度,先把字写工整;演讲,先从朗读、背诵经典句子文章开始。
2、 练习必须是专注思考。比如:每次书法练习,都要琢磨思考示范老师对笔锋、字体结构的驾驭,慢慢找感觉。
3、 练习必须有反馈,如果能有优秀导师给予反馈更好。比如:每次练习之后,主导找身边优秀人士给予评价指导反馈。
4、 练习必须不断离开舒适区。比如:在现有基础上,定一个小小挑战目标。
那么是否有这四要素就能成为天才,当然不是,但一定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如果要想成为天才,必须要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刻意练习是心理表征的积累,也可以说是元认知的不断更新提升。
刻意练习需要两类宝贵资源:
1、 该领域有一套公认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练习方法。
2、 该领域有一个能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
事实上,大多数人要找这两类宝贵资源就不是什么易事,怎么办?
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去努力就好,归纳为四个方面:
1、 明确自己希望提升的目标;
2、 努力找到好的标准和导师,如果没有,就找相关书籍,目的是将这些优秀经典人书结合自己现有心理标准(元认知水平)进行比对,弥补差距,寻求反馈。
3、 研究成功人士、成功案例、有效方法背后的底层逻辑;
4、 持续投入时间进行有效练习。
这个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能够切实应用,效果惊人。
我们可以看到,要在一个领域快速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第一流的人,给你指导和反馈,你可以第一时间学习到正确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有些家长努力想把孩子送进名校,拜见名师的现象。
当然大多数家庭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名校,无法拜名师,怎么办?
我认为书籍和网课是最廉价、最方便的途径之一。再好的方法,要想出成绩,至少50%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本人,高水平的引导+高强度的练习。
总结起来几点:
1、 知道自己的不足,想要改变现状。——解决意愿问题
2、 明确目标,重点希望提升哪方面的能力。——解决主题选择问题
3、 找到相关领域的优秀导师、优秀书籍。——解决标杆灯塔问题
4、 琢磨优秀导师、优秀案例、好方法背后的底层逻辑。——解决地图路径核心
5、 列出行动计划,跳出舒适区,小步子推进,启动专注练习、用心思考、寻求反馈。——解决做梦和做事的区别问题,从行动开始。
用行动要积极的恒心、结果不着急的耐心,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待你的将会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