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业内发生了这么一个事情。
有一个地方,用城投公司的名义发了个XX城投的债权资产计划,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投的政信定融类的产品,那个地方的项目也是有备案的。
但是,估计是因为疫情影响,那个地方的疫情也比较重,当地把这个产品又放到了当地晚报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 ,上面还写了平时能看到的收益率,这好了,各路势力都进去挑那篇文章的刺,一个小地方的晚报,哪里能准确的把握金融领域的每个专业名词的具体定义啊,然后那篇文章只活了一天,就被主动删掉了。
被删掉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这类产品,第一条高压红线就是禁止公开挂网宣传,删完后事情还没结束,据当地反馈的信息是,当地的老百姓热情过高,直接一天就把剩余额度预定完了,这也是快速删掉文章的原因之一。到4月15日的时候吧,又有消息反应过来,那期产品超额募集,超额的部分只有退还给老百姓。
今年疫情的影响其实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二三月份,很多地方的税收收入都是锐减,卖地收入也很难跑赢去年同期收入,区、县、市级的地方上又不允许以当地zf的名义直接发债,有些缺钱的地方,就用当地城投公司的名义出来融资,这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仅仅是在做这个事的方式上欠考虑。
不仅这个地方,据我了解的其它地方在自己当地区域发过类似产品,当地人认购的也很积极,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还是非常认可自己当地基于当地ZF信用发的这类产品的,你不管它这类产品起怎样的名称,你只要看到它背后到底站的是谁,是依托谁的信用就可以了。
这年头,赚钱是真不容易,你去干什么能拿到每年稳妥妥的8个点左右收益?当满大街都在宣传,当大家都觉得是能赚钱的品种时,进去的人很容易就成了韭菜。
就拿前段时间来说吧,当水比油贵时,大家都可能觉得油价会涨,很多人跑去做多,绝大多数人怕市场上的骗子,然后跑去银行买,结果这个月5号合约切换成6号合约时,一换仓后,成本价直接高了30%,账面上表面看起来自己买的原油涨了30%,实际上一分钱都没赚,还把持仓成本提高了30%,而且每个月都要换合约,问银行时,那帮人从来不会给您提醒产品风险点,每次都是挑产品好的方面说。如果觉得在银行长期直接玩原油到期移仓成本高的,想玩短期的,结果短期交易手续费率还特高,每次超过1%,真频繁交易的话,猜对方向上赚的钱可能还不够手续费。
又有人可能会说,直接买原油不行,那我直接去抄底原油基金吧,其实那个QDII风险也是出奇的高,因为场外基金本身的净值很低,适合建仓的时候,它却不给您放开认购,现在很多都直接暂停申购了;买不到场内的,那跑去场内买基金吧,结果场内的基金相比场外基金经常溢价超过20%,甚至超过40%的溢价,这种溢价意味着您刚买入就先亏它一大笔,亏了也认了,结果它每年依然要把高昂的基金管理费、托管费,申购费,赎回费收着,这些下来一年也有近两个点,成立十来年时间,基金净值从1跌到最低时0.17,给基民们亏掉了80%以上的净值,但依然不影响基金公司每年赚走近一个亿,它的规则就是这么定的,难道您还跑上去咬它两口?
又有人说,既然基金不行,那我去买股票吧,其实最近几天,合约移仓期间,像原油类股票的价格大多数还是跌的,依然不行。
说小一点,能源类行业如此,说大一点,各大行业领域的玩法都差不多,整个浮动收益类品种里面,能赚到钱的,永远都是极少数,大部分人进去都还是韭菜。
所以小老百姓要想在投资领域里面赚点还不算低的收益,真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吧。
作者简介:乐山大佛,CHFP规划师,财经专栏作家。公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