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收到来自杭州的一位小粉丝发出的问题:
如何做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就是简单的照搬大小标题么?
我将这个问题拆解成5个部分进行详细回答。
本文逻辑
1、做思维导图的书籍类型
2、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3、是先看后作图还是边看边做
4、做图前,真的要咬文嚼字么
5、如何拿捏取舍文章重点
1
可以做思维导图的书籍类型
我讲是否适合做思维导图,把书分为三类:干货类、半干货类和非干货类。干货类,适合做多图;半干货类,适合整图;非干货类,不适合作图。
干货类:干货类的书籍,每一章都会有一下思维结构,认知工具模型和新概念,这类书籍一半比较难啃,所以,每张可以做一张导图,详细说明文中的新思维,新工具,新概念。这类书,认知类的书籍居多,比如《精进》、《跃迁》,在这专业书也属于此类,如《人才吸铁石》
《精进》之前出的整图,有点糙,所以导致我后来准备分章节作图,目前出了第一张图,时间板块的;
《跃迁》之前出的整图里面,公众号里发的是简约版的,详细版的并未发出,完全可以做分图的。
半干货类:半干货类的书籍,整本书,可能就是讲一件事或者具体的一个话题,比如如何进行《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精力管理》等,这类书籍引用了很多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将整本书的思维框架,方法论的东西拎出来即可,典型的例子可以适当引用,起到提示的作用就好。
非干货类:非干货类的书籍,就是娱乐性的书籍,作为快餐零食阅读,整本书主要以故事为主,没有具体的工具模型,方法论和观点。
2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输出倒逼输入,为了将一本书的逻辑和重点具有结构的表达出来,且使具有较好的交付性,我们不得不“咬文嚼字”的死磕一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能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的编排结构是怎样的?
重点是什么?
每一篇张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每一篇张的结构是什么?
我应该用什么更通俗移动的表达来呈现原文意思?
当你能准确的回答以上几个问题的时候,你对这本书就有深入的理解,再输出导图,就能更进一步理解了。
3
是先看后作图还是边看边做?
以每一篇章为单位,边看边做边理解。我常常会先大致的看一遍这个章节讲了什么,然后再开始作图,作图的过程中,消化知识点。
4
做图前,真的要咬文嚼字么?
(1)不管是哪类书籍,作图前的第一件事:看目录!读序和前言
作者讲这本书的大制框架和逻辑都写在序和前言里了,而且你能大致判断这本书是干货类还是半干货类书籍,这为你的导图是分整图还是分几张图作图做了大致铺垫,如果是整图,图的大致板块和结构也比较清楚了。
干货类: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会咬文嚼字,因为毕竟认知类和专业类的书籍,我一直觉得是值得读三遍去学习与践行的,当然,很多时候,一张导图的制作,对于一些逻辑结构不是很清晰,需要自己去整理的地方,读三遍还远远不够。
非干货类:非干货类的书籍,往往穿插了一些故事和例子,都是对抛出的观点和方法论起解释说明作用,促进理解消化和吸收的,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认知,视野,经验不同,并非对所有的理论或者方法都不懂,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把一个章节骨干性的东西调出来即可,调出来之后,看自己能不能还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某个点捋不顺,再回过头去研究一下相关的案例。
(2)不管是哪类书籍,模块切换时一定要记得:看章节的前言后语。
有什么好处每本书的章节与章节都不是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作者为什么把这一章节放在前面,那一章节放在前面,中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先后关系,每一章节的前后都会说清楚。
(3)不管是哪类书籍,最后的总结一定要仔细读。
一本书的最后,总结类的,后言类的文章,一定要读,接着作者对正篇文章的梳理,我们可以对自己做的思维导图进行回顾与调整,有些拿捏总结的不准的地方,可以倒回去再重读原文,进行修改。
5
如何拿捏重点?
初级作图,就是照搬大小标题,以及整理文中自动出现的总结性的话语;而且有的书,他的总结以及目录大小标题并不适用于导图,简洁明了,直击主旨。
为了交付性强,我们要学会总结,学会归纳,学会转化。这种总结,归纳和转化能力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习得的。所以高级作图,会去思考和分析这个标题交付性强么,适合导图么,我该如何转化来更好表达。
取舍正文内容重点,这取决于你对整本书的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利用二八原则,重点总是只有20%,所以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再提炼。
总结:深度思考是痛苦的,而作图就是深刻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但是唯有痛苦,才能深刻。
看了小小sha的解惑文章,关于作图,关于读书,关于......你有什么疑问么。欢迎您的留言,小小sha 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