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书,恨不得没早点读,
而《万历十五年》一书,
却让我觉得现在读正是时候。
读的时间太早了,或许都读不太懂。
虽然现在读,也不一定能多懂,
但是,一定不是从前那种非黑即白的心态。
此书,今天晚上读了一半,
有一些肤浅的感受:
1.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精神的力量(书中将“皇权”视为一种神秘力量)。无精神,必溃散!
像万历帝,后来在皇位上变得消极怠工,纵情娱乐,拖延了事,为朝庭文官的集体挂职、疏于朝政,埋下了隐患。
2.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道德有着绵延不绝的约束力,但有不少为官者,只是将其为荣誉的外衣。作为当朝首辅的申时行,也深谙其本质,故一直奉行折和之道,他所期望的就是“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归依”。
3.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若非一个人顶几个脑子的人,是做不到这一面的。
4.位居高位,看似自由,其实却是被最大程度地限制了自由。就像万历,也深知自己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规范,皆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权却归文官所有,让这位皇帝无言又无奈。
5.行行都有行规。做皇帝臣子这一行也是一样。就像群臣对于正德皇帝做出的“御驾亲征”这等事,大加挞伐,终其根本,也是因为这位不拘一格、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打破了他们苦心构筑的政治体系,这对他们是一种威胁。
6.这世界之道,乃是一阴一阳。凡事走向极端,就容易引火烧身、功败垂成。像文武百官,阳的那一面,喊着忠君爱国、道德至上的口号;阴的那一面,却行的是结党营私、到处贿赂的勾当。
7.没有物质的充盈,就别奢谈精神追求。因为俸禄微薄,万历年间,不少官员在收税上大动手脚,想方设法为自己刮一笔。
8.一直是无形的东西,控制着有形的东西。如皇权、如道德、如精神,这些东西无形,但却对天下之人,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在那个朝代,一些关乎法律层面的审判,都必须翻译为道德里的至恶或至善,方可定案。
读史,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历史,让你有所依据地去思考,那些奉行千年的“大道小道”,是如何影响历史的进程和人物的命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