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写了一篇文章叫《那个70岁依然穿着彩色裙子的女人》,中间提到一位老人家在我和她不太熟的时候,留心我学习中的疑问,为我查找资料帮助我理解。
有一位朋友看过这篇文章之后跟我说,她看了这位奶奶帮助我的小故事之后,在思考平时要不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路人。比如有些女士上过厕所之后,双层的裙子,里面的那层没拉平,外面透明的那层就可以看到她里面的裤子。她说有时候提醒人家时,别人会感觉她不怀好意,更不会说谢谢,所以,可能会选择不说。
但她现在在重新思考,要不要继续去提醒这些人这些现象。

她的这个想法激起了我的思考,我其实一直在注意一些社会文明方面的细节。发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人们的言行和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异的。
一、 有一些社会现象是这样的
(1)把暂时不需要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记得在英国教堂,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身边有没有人需要一个wok(炒菜的锅),她说她有一个多余的,想要送给需要的人。我当时的想法是,不要了就丢了吧,为什么要特意花时间去找谁需要呢。以前,我们不要的东西,就会丢掉,即使是还可以用的,也不太会送人,因为担心送人,别人会嫌弃是用过的东西。
后来,我又在另一位教会朋友的Facebook里看到他发布的类似的消息,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一户教会的新婚夫妇刚搬来这个城市,他们家庭并不宽裕,但是假如谁有多余的洗衣机、冰箱、吸尘器、熨斗、桌子、椅子,书柜、烤面包机等年轻夫妇需要用的东西,希望可以送给他们用,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接下来有很多人回复自己有什么物品可以赠送。


看完这条信息后,内心是温暖和感动的,觉得这样真的很好。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可以继续发挥很好的价值,需要的人也会得到很大的帮助,互相帮助,很是温暖的感觉。我马上理解我的朋友为什么花时间去找需要用锅的人。
(2)监狱和流浪者的文化课
接下来,我了解的另外一些现象也在触动着我。
我们硕士课程里,有一门课叫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Adult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s. 这门课研究的是成年人的学习,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很多课外观察活动,其中就有去监狱观看那里的老师给监狱里的人上课,还有观看社会组织给流浪者、移民和需要的人上公益英语课。
老师带我们去当地监狱观看那里的课堂。还记得在那里,看到的那一堵堵高高的墙,走过很多道铁门,工作人员进一道锁一道,最后我们才来到上文化课的地方。我惊奇的发现,他们开设了较丰富的课程供狱民选择,有安全意识方面的、有Esol(说其他语种的英语课程)、有美术课、有音乐课、有数学课和英语课(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监狱为狱民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
接着,教授带我们去观看了社会组织为流浪者和移民开设的免费英语课堂,上课的学生都是从别的国家来的,对他们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但是,他们来到英国,又必须讲英文,所以得学。老师特意为他们分不同的等级,不同基础的学生上的课程等级不一样。每一周为他们安排课程,中午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午餐。
我很惊讶,他们在尽可能的帮助社会底层的人,尊重他们,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
(3)公共交通里的小小感动
除了这些,在英国时,我平时观察到,无论在公交、地铁还是火车上,都有特意给残疾人安排放轮椅的位置。只要腿脚不方便的人有需要,所有人都会为他们让出那里的位置。老人家也会这么做。
当有轮椅要上下车时,公交车师傅会把车底盘调成与站台相同的高度;然后,师傅从座位上下来,把车上的一块板子调出来,在公交车和站台之间搭成一座桥,这样轮椅就可以很方便的上下车。
另外,每次有老人家或者腿脚不方便的人上公交车时,司机师傅总会等这些人在位置上坐稳了才会开车,因为担心车子开动时颠簸,他们走不稳会摔跤。
还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在伦敦的地铁站走着,她大概没有休息好,有一点贫血,然后就晕倒了。我赶紧扶着她,很快旁边有好几位群众就上前来问,需不需要帮助,要不要带她去医院。
朋友大概晕了一分钟,就醒了。我们赶紧告诉大家,我们没事,就是有点累,然后就在旁边休息。
更感动的是,每次我在地铁站提着行李箱上下阶梯有些吃力的时候,总会有“一双手”帮我把箱子提起来。有一次,我提着一个超大号的行李箱,在上手扶电梯,但是没有放稳,箱子马上就要滑下去了,就在那一瞬间,有一只手从老远伸过来,接住了我的箱子,接着看到一张帅气的脸问我,Are you Okay. 心里满满的感激。
二、 还有一些社会现象是这样的
(1)围观那个受伤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路上看到,有人受伤了在地上躺着或者坐着。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在旁边看看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人打110,或叫救护车。但我们不敢走太近。一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另外也不想给自己惹些麻烦。看看就好。
(2)活动中替大家付款,担心别人不给你
还有就是,平时大家一起活动,最后有一个人付款,后面其他的人再付给他或者合租时帮室友垫付房费。以前我总是争着去付款,但是,后面有一些人总是不会很爽快的给钱给你,反而需要你去提醒他们。
本来是自己给大家行个方便,但是后来却像是在追债一样去提醒别人给钱,多了次数觉得很没意思。于是,便产生了阴影,付钱的时候总不想自己去承担,要不然当场AA,要不然其他人帮着付,然后马上给人家。
(3)老人家“中枪”
还有一件事,是前不久发生的。我开车出去,回来的路上,看到邻居家一位奶奶在前面走着,我赶忙停车跑上前想要带上奶奶。奶奶可能担心,我停车后面有车来要堵车,就说不用。我开得很慢,经过奶奶身边,我再问奶奶要不要坐车,因为走回家还有一段路。奶奶看后面没有车,就说好。于是我开心的带着奶奶回家。
我家离她家大概还要走一小段,我就想把车开到她们家门口再倒回来我家。结果,在去奶奶家的路上,路太小,我的车在转弯的时候撞到墙角了。奶奶赶忙下车,说给我带来麻烦。我说没事,便让奶奶走回家。
后来这件事让邻居们知道了,她们可能在我面前说好话,便责怪奶奶一小段都不走还要我送害我撞到墙了。爸爸听到了赶紧来解围,说这跟奶奶没关系,是我自己开车不小心。
没有人考虑这样说,奶奶听到了会多难过。这些的情况发生不少,以前我的奶奶也是经常“中枪”,而她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三、引发的思考
这些不同的想象让我不尽思考,是什么导致这些言行和思想的差异。仔细想,是社会文化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同,还有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导致的差异。
我们生活在群体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我们每个人加起来构成的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言行都在影响着身边的人,我们相互影响着。
我们创造出来的是互相帮助的社会,我们就可以享受这种友好的氛围;我们创造出来的互相不信任的社会,那么我们自己也不会被社会信任。无论我们做什么,这个社会都会透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反射回到我们身上。
我开始思考:今后要坚持做什么,而不要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