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贫穷是一种病,而且会遗传,它除了会带给你习惯,还会带给你思维方式,会局限你的人生。”这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印度籍)和他的妻子埃斯特·迪弗洛(法国籍)撰写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的一句话。
贫穷会“遗传”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有待于我们去求证。但班纳吉夫妇提出这一观点,绝不是空穴来风。为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他们花了15年时间,深入到五大洲多个国家,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到创业、就业、接受援助等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作者在全球最贫穷地区调查得出的结论之一,与我思考问题的基本一致——你现在很穷,是因为你父母一辈子就很穷,穷人的儿子受到的教育和接触的资源较少,他们通常缺少信息来源和人脉关系,所以会相信一些错误的事情,于是做出错误选择。况且,穷人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容错成本也较少。对他们来说,只要一次没有运用好自控和判断,面临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很多穷人天生贫穷,但是很多富人并非天生富有。为什么有的穷人最终能成为富人,但大多数穷人终其一生还是一穷二白?说起来很复杂,除了很多个人因素,还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从大概率上讲,大多数穷人的儿子还是穷人,尤其是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穷人要想翻越阶层,如从基础阶层做到中产阶层,从中产阶层做到富人阶层,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
基于经济上的原因,贫穷家庭的子女往往受教育不足,甚至读不上大学,这样等他们成年之后,或将陷入贫穷的无限循环之中。况且,由于父母时不时“哭穷”,让儿子产生“心穷”的意识。对此,知乎上有个回答很有代表性,他说,最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总是“哭穷”,不断给儿子灌输穷的理念,让自己自卑到骨子里,低到尘埃里,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花钱都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不配拥有好东西。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如:父母哭穷“我们没钱、穷惯了、比不上人家富裕……”这些话会像病毒一样扎根在儿子的心里,慢慢长成“我不值得、我配不上、我很差……”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可以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想方设法多存钱,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明白,脱离贫穷的希望和中彩票一样,十分渺茫。
班纳吉夫妇在贫穷地区调查时感叹,“你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得上进或自制到何种程度,光是从在贫穷中挣扎度日到在贫穷中安稳度日,两者间的鸿沟就已经让在底层的他们望而却步。”一个是物质上的不足,一个是精神上的匮乏,前者是可以改善的,后者则是一种无法改善的心智、精神的贫瘠。换句话说,贫的状态是容易改变的,但穷的心态却很难扭转。
心理学上有两个词可以用来解释穷的概念,一个叫做延迟满足,另一个叫做自我效能。延迟满足,指的是你愿意牺牲当前的利益和享受换取将来更大的利益和收获。为了尽可能地攒钱,穷人每天必须克扣自己,食不果腹,牺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换取未来更多的储蓄。而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对于自己是否能做成事的判断和感受。
对穷人来说,少喝一杯茶或许能存上5元钱,不过这需要自控能力。穷人需要与自己内心搏斗才能将牙缝里的5元钱存入银行,而这对富人来说简直轻而易举,不用少喝一杯茶就能存下不少钱。
前几年,我曾在网上观看过一部纪录片《人体器官交易实录》,讲述的是那些自愿贩卖自己器官的人的故事。他们大多数人生活在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梯子可以攀爬,一个肾才是从贫穷的深渊逃脱的唯一道具。他们割掉自己的一个肾,换取2000美元左右的收入(这通常意味着是他们两年的总收入),然后回到家乡,买车子、房子,娶老婆,生活似乎变得更好一些。
这的确是人间的悲剧。不过,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自身和对于周围环境的人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阅读《贫穷的本质》的感悟是,也许我不会相信“上一代的贫穷会‘遗传’给下一代”的观点,只要穷人的儿子真正努力了,贫穷的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虽然民间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但寒门仍然可能出贵子。尽管这些话不是绝对的,然而也蕴含了许多事情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