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欣赏和喜欢的心理学家及其理论:
1.人本心理学:
大多数人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低到高的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越往高层次发展的人,越不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恐惧。
人性中普遍存在自我实现的渴望,自我实现是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个体不再耗费大量精力去经营和维持理想的自我,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内在,探索并统合深层的矛盾。
马斯洛就是一位人本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本心理学的核心是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为了达到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人类有必要在此时此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通过不断的自我了解来成长,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纵然心理需求有高低之分,但能吃能睡之后,再追求高层次需求是比较合理,比较有现实感的。先考虑我们“需要的”,其次才是我们“想要的”。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或称“正向心理学”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但使它发扬光大的却是塞利格曼。1998年,塞利格曼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会长。
塞利格曼早年以研究抑郁症病理闻名,他认为悲观的极致表现就是抑郁症,即便是中等程度的悲观者,也比一般人更易患上慢性病,出现提前衰老的问题。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长期陷入无助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因此会放弃任何有建设性的行动,只是被动接受所发生的一切结果,有时这种影响甚至会大于动物求生的本能。
面对不幸遭遇时,悲观者通常会这样找原因:
内在归因(是自己造成这样的结果)
永久化(逆境会一直持续下去)
普遍化(因为片面的不如意就否定整体)
乐观者不会长时间陷入无助心态,是因为归因形态刚好和悲观者相反:
外在归因(并非自己能力问题)
暂时性(不会永久持续下去)
特定性(此处不合适,并非处处不合适)
然而单是悲观和乐观这样的标签化分类,也未必客观。塞利格曼提倡采用正向视角来处理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习得性无助”证明无助和悲观会一点点累积起来而成为习惯,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学习如何积极乐观地思考,摆脱悲观的束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