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鸡汤文热门词汇评选,“爱自己”一定名列榜首。
它适用各种情况,不管是原生家庭的创伤,亲密关系里的委屈,工作、人际上的不如意,都可以归结为“你不够爱自己”。
同理,它能解决各种问题,因为只要“学会爱自己”,上述所有状况都可以完美应对。
鸡汤文就是这么写的,反正它又不用管你以后会怎样。
写的多了,泛滥了,“爱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大坑。
坑里除了美丽的海市蜃楼,一无所有。
所以,关于“爱自己”,有哪些常见误解?这些误解又给你挖出了怎样的坑?
1. 没人爱的人,才需要爱自己
无数次听到这样的忧虑:
如果我学会爱自己,不就意味着不需要Ta来爱我了吗?这样感觉好可怜好孤单啊。
刚刚经历人生重大挫败,希望从身心灵、心理学角度入手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掉进这个坑里。
归根结底还是不甘心,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想跟这世界撒撒娇。
最近在微博看到一些争论,关于该不该主张“女孩子要保护自己”。
持反对态度的许多人,一腔委屈和悲愤:凭什么总让女性自己保护自己?难道不应该加强立法和治安监管,以及管好男性吗?
无论是作为一个曾经研读过6年女权主义理论的学院派人士,还是作为一个惜命怕死的普通人,我都无法苟同对自己如此不负责的观点。
保护自己,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社会再昌明也难免有阴暗面,何况现实如此,没法对每个个体照顾得那么周全。
这是人性所致,争论对错没有意义。
肯老老实实地对自己负责,不任性“甩锅”,是成年人的基本素养。
“爱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你对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就像你每天需要亲自进食、呼吸、睡觉、排泄一样。
你无法把这些事儿外包给别人,别人也帮不了你。
别人给你的爱,跟你给自己的爱,本来就是不同的。
前者是名牌包包,奢华亮丽,讨人喜爱;后者是柴米油盐,平淡无奇,却实实在在地支撑着你的生命。
没有后者,前者你也无福消受。
2. 爱到“自恋”
饿极了的人容易暴饮暴食,穷怕了的人容易挥霍无度,长期缺爱的人,很难一开始就处理好“爱自己”这个议题。
他们常常把“爱自己”,变成一场自恋show,整个人的状态……就像个打激素打过了头的大茄子。光鲜耀眼,但味道和营养价值跟不上。
又或者散发出唯我独尊的王霸之气,想要消灭所有有损自恋的人、事、物,动辄就抱怨“某某人能量太低”,瞬间友尽。
连发朋友圈的底气都壮了好多,超级爱用感叹号,经常宣告“不赞同我的观点,就趁早互删”。
健康的爱,不会让人脆弱到听不得一点“逆耳”的话。
因为它的基石,是理解、接纳和笃定,是对自己、对世界的尊重。
只有掺杂着恐慌和心虚的“爱”,才会那么浮夸和暴戾。
不必爱得那么紧张,爱到动不动就炸毛吧。
3. 多爱自己少付出,免得受伤
假设:
你在一段感情中,在意得失,很少付出,享受着对方的照顾。
有一天,对方说:我们不合适,还是分手吧。
求问:
此时此刻,你是会觉得“还好之前付出少,没有亏本”,然后欣然同意,还是晴空霹雳,完全无法接受?
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感受,会是后者。
而且,当他们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想挽留对方的时候,往往又悲哀地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沟通互动。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此之前,都是对方主动,只要接收就好啊。
经历一场感情,却连爱都没学会,这算是占了便宜吗?
事业也是同理。
对工作再不上心的人,也会在看着别人升职加薪的时候,心有戚戚,不太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付出得比较少,所以就拿得少一点吧”。
请摸着良心想想,连在自己珍视的人、事、物上投入能量都不舍得,真的是爱自己吗?
爱与付出是不可分离的。
看看那些深爱孩子的父母,谁不是尽心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呢。
说了爱自己,就得主动付出,给自己创造想要的生命状态。
从长远来看,你所付出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流到你身上,比如来自别人的爱与尊重,比如金钱,比如成就感……
这叫能量守恒定律。
科学地爱自己,该付出时就付出。
4.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这个信念其实没有大问题,但它毕竟不是金科玉律,得分场合讨论。
如果你长期以别人为圭臬,把自己压榨得像一块榨干了的柠檬片,那么,请每天用这句话洗脑。
如果你已经有了比较明晰的自我界限,反而要多斟酌。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跟“自私”只有一线之隔。
举个例子。
你去参加婚礼,把自己够不够美放在第一位,于是打扮得花团锦簇,比新娘还抢眼。
这是妥当的做法吗?
不少新手咨询师容易犯类似的错误——在咨询中太强调“我”,以人生导师自居,而不愿意倾听、连结案主。
如果把每次咨询都录下来,会发现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问题、面对不同的案主,给出的建议都是一样的,还坚信自己无比正确。
案主听从建议,大力点赞,就洋洋自得;案主不够“配合”,就挖苦讥讽。在他们心中、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爱其实是有弹性的,进退得宜,张弛有度。
有时可以比较“自我”,有时则可以适当“隐退”。
爱自己,不代表要一直保持壮烈的战斗姿态,不给别人留余地。
用不着阿谀讨好,但平等、友善、体谅很有必要。
修行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爱自己”这件事也是一样——从自卑到膨胀,再回归到最平实的状态,做一个快乐的正常人。
By Miss柳。
厦门大学硕士。
占星师,塔罗师,
阴盘奇门遁甲风水调理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撰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