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之后是什么样?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之后是什么样?

作者: 婚姻咨询师范俊娟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17:53 被阅读4次

    01

    当被比较的时候,

    孩子到底在抗拒什么?

    插画艺术家 Amei Zhao

    今天收到一个问题问: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在和别的孩子比较的时候,会很抗拒?

    一看这是一位焦虑的家长,搞不明白孩子到底在抗拒的是什么?

    我把这个问题补全一下。

    当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说:

    你怎么就不能跟隔壁的小王,好好学学,人家怎么就那么争气,期末考试回回拿第一?

    你怎么会不能让我省点心,你看看你大舅家的二表哥,放了学从来都不用父母说,自己就会乖乖的去写作业了?你还让我天天盯着!

    你怎么就不能争气一次,也让我长脸一次,我同事家那个孩子每次在学校都是表现优等,我就是被你们老师一顿批评,下次我都不想去了。

    当父母每次这样比较的时候,孩子才会抗拒。

    但是如果父母换一个方式来比较,孩子还会是这样的反应吗?

    你怎么那么争气,我就没看过像你这么努力的孩子,你看隔壁老王家那孩子,天天就知道打游戏,你从来都是自己规划好自己的作业,然后再去玩,好孩子,你让妈妈省心了多少。

    你特别会规划自己的时间,而且还特别会帮助父母做家务,你真是爸妈的得力助手,你三姑家的那几个孩子都不如你,妈妈真是为生下了你这样的孩子骄傲。

    你会主动关心别人,而且你说话的时候是让人特别暖心的,所以你同学都很爱跟你聊天,爸爸感觉你长大了肯定是个高情商的人,不像你表弟见个人什么话都不会说,像个闷葫芦,长大了可怎么在社会上混,我都替他担忧。

    如果父母每次拿别人比较的时候,都这样跟孩子说话,孩子还会抗拒吗?

    02

    以伤害孩子自尊心为代价的向上,

    到底值不值得?

    插画艺术家 Amei Zhao

    孩子抗拒的其实并不是被比较,而是被比较之后自己是那个处在下风的状态。

    很多父母的逻辑是:通过比较,让孩子看到更好的人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

    就像训练小毛驴一样,用拿小鞭子抽你的方式,来让你知道痛了之后赶紧跑。

    这样想其实也没有错,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真正的问题是,一直如此,而且每次都这样,这是给孩子摧毁性打击的。

    今天父母说,你看你这里做的不好,隔壁家的A做的多好多好,你怎么不努力跟你人家学学?

    我们先假设孩子如果真的做到了的话,父母的反应是什么?

    分两种来说:

    第一种是:父母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你做的很好,妈妈真为你高兴,你在这方面确实是有努力的。

    这是一种更客观的反应。

    第二种是: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不说父母自己暗地里偷着乐,觉得这个方法管用,过一段时间又故伎重演:你看你这里也做的不好,你看谁谁谁家的B做的如何如何好,你怎么不努力跟人家学学?

    第一种反应的父母,相对来说还好一点。

    因为孩子会知道,我做的好或者不好,都是会被看到的,至少是公平的,努力是有希望的。但是这种方式,依然是以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的。

    容易让孩子觉得,我是被挑挑拣拣的,我身上的某些部分不好,是不被接纳的。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难以喜欢或接纳完整的自己。

    长大之后,孩子就会形成给自己打分,用外在客观条件来评判自己。

    第二种反应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会认为:在父母眼中,我永远都不够好,我什么都做不好,永远都有更高的线在等着我去爬,而且是无止境的。

    我一直努力的想要让父母满意,可是父母是不可能被讨好的,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满足。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极其容易没有自信,他们在不断地追求自己成就感的同时,不断地保留那种挫败感,不管自己攀登到再高的级别,都会觉得,还不够,还不够,还不够。

    始终不够,始终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但是不管自己已经达成了,多少始终没有真正达标的那一天。

    那个曾经无法讨好的父母,变成了长大后内化的自己。时时刻刻在不断地鞭打自己。

    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可能无法找到真正的内心的满足和安宁,而是活在一种焦虑和不安中,无法让自己停下来。

    就像陀螺一样,累死自己,也不敢停下来歇一歇,因为歇着的时候,内心承受的焦虑会更大。

    03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之后

    会成为什么样?

    插画艺术家 Amei Zhao

    我见过一个这样的女孩子。

    已经做到外企高管的位置,在同龄人中,无论从收入还是职位上来讲,都是佼佼者,但是她当时面对的一个困扰就是:

    我到底还是该辞职换一种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还是继续做这份能给自己带来生活的上的保障,但是自己却感觉不到快乐,而且不断被消耗的工作?

    其实真正的问题,哪是工作的事,而是自己迷失了。

    从小到大,她都活在一种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样子,她不断地争取到第一名,不断地想要爬到更高的职位。

    每次面对挑战之前,她内心都特别紧张害怕,没有把握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因为她把每一次的挑战,都跟“我是不是够好”挂上钩了。

    所以挑战是不是会成功,对她来说就变成了承担了太重太重负担的一件事,她不允许自己失败,因为失败的话,不单单是这一件事的失败,连带着出来的是她对自己整个的否定。

    每次都战战兢兢,哪怕自己已经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了,依然如此。

    而每次赢了之后,短暂的开心之后,很快又陷入到下一波焦虑中,开始为新的征程担忧。

    所以于此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是,她恐惧结婚,也害怕生孩子,所以迟迟难以真正走进亲密关系。

    所以,如果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永无宁日,不断地恐慌和焦虑,然后向上爬,但是却体会不到幸福感,那就尽情的拿孩子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去做对比,千万不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是有满意的地方的。

    如果想让孩子开心幸福,那就赶快停下这种糟糕的对比。

    04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管好自己的嘴

    插画艺术家 Amei Zhao

    在这种对比背后,其实隐藏了父母的一个潜在逻辑: 

    你做的好的地方是不需要说的,因为已经足够好了,

    你没做好的地方,需要改变,才需要说。

    更深一层的含义是:

    开心是没有价值的,社会价值层面变得更有用了,才有价值。

    这种思维相当于什么呢?我举个例子。

    假如把孩子比喻成一棵苹果树。孩子做到了一件好事,相当于孩子结了一个红苹果,父母看到那个红苹果之后,想的是:我们来看看怎么让你在结出另外一个红苹果。

    你看看别人都结了3个、5个,10个,甚至好多好多红苹果了。你要加快速度努力了。

    而苹果树能不能结出更多的红苹果,本质上是取决于这个苹果树喝了多少水,被施了多少肥料,有没有松过土,阳光好不好等等。

    而父母表扬孩子,告诉孩子:这一点你做到了,你真的很棒,妈妈为你骄傲的时候,就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种感觉“我很棒,我很了不起,我可以”,当孩子有这些感觉的时候,就是苹果树积攒能量的过程,结出新的果子,是迟早的事。

    但是如果父母一直盯着苹果,催促苹果树怎么还不结新的果子,怎么那么慢,你倒是想着至少给苹果树浇点水啊。

    为什么夸夸群会被那么多人追捧?就是这个原因。

    孩子是否成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在现实层面是一回事,而内心感觉自己是不是能做到,感觉自己是不是有信心做到是另外一回事。

    孩子是先有了“我可以”的感觉,之后才会愿意积极努力去尝试更多可能性的,培养这种感觉,就是在孩子心里,提前给他的人生画了一幅画。

    那幅画里,孩子自己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有能力的,还是经常屈居人下风的,将决定他的未来。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管好自己的嘴巴。

    如果不能给孩子的画涂抹一笔彩色,请别成为孩子的灰色,留出空间让他自己去涂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之后是什么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mp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