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7690/9686b3f1f722ffbb.jpg)
我是怀着敬仰的心情来读这一本书的,原来只读过几篇季羡林的散文,初中的时候就读过,第一次读过就很喜欢他的散文,总是有着内心悠悠然的淡定与从容,静静的向我们温婉的勾勒眼前的画面,我很喜欢读这种散文时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平静,还有一点点惬意,总是能抚平我心里的惆怅。
《留德十年》这部书是季先生年老时写的自传记中的一部。主要记录他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前后经历。书是他在自己的耄耋之年写下的,写自传的初衷是因为他听从了一些中青年朋友的建议,他这个年纪的知识分子,历经留学热与当年世界的动荡与战火纷飞,经历多是年轻人这一辈所不能体会的,有时候跟他们讲,他们往往还会瞪大了眼睛听着,所以他决定把这些经历写下来,他觉得自己不要过于“自私自利”,把宝贵的记忆只供自己玩味,季羡林老先生也觉得把这些经历写出来是他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7690/550c1c29dc9279c8.jpg)
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多少人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里,迷茫,焦虑,浮躁,不懂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读书,不学习,经历少,爱睡懒觉好吃懒做,虚荣臭美,想改变又不去做,怕辛苦,怕麻烦,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有多少年轻人在这个路子上越走越远,我好像也是其中之一。
难得有谁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些经历丰富的老学者老作者曾经的生活,重新经历一遍他们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去经历的。当我打开《留德十年》这部书,一页一页的读下去时,我也慢慢走进了其中,了解到作者经历的世界,原来过去那些穿着长风衣戴礼帽看起来风风光光的留洋学者,他们也可能极其清贫,生活在战争如家常便饭的年代,过着当今人难以想象的留学生活,两年的留学生活,因为战争和路途遥远艰辛,硬是在国外留学漂泊了十年才辗转回到了祖国,离开家与妻儿,不曾通过一次电话,甚至连他们的去向都不知所踪。
季羡林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这本书记录了季羡林先生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8个阶段,但他认为"能值得记述的东西只有两段,一个是留德十年,一个是十年的空前浩劫。"其中留德十年奠定先生一生的学术根基,分量之重可以想见。
书中有一篇讲母亲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季老六岁便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只回过故乡两次,每次仅在母亲身边呆上几天而已,最后一别八年,在他读大二时,生母便撒手人寰,脑海中有关于母亲的记忆寥寥无几,每每一想到母亲,便痛哭流涕,他说自己从此成了没了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没有母亲,就像没有了家,到哪里都是漂泊。留学到海外时,祖国便成了自己最亲的母亲,留学十年中,时常怀念这两个母亲。留学后期,也是二战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势力抵抗最鼎盛之时,他所在的城市随处可见战乱,城中人心慌慌,人们流离失所,本来就离开了祖国母亲,又时常想不起自己生母的样子,家中亲属妻儿也不知在哪里过的如何,很难想象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支撑自己走过这些艰辛的日子。
留学的日子里当然也有值得纪念的人和事,比如每一位视他如家人的老师和教授,他的博士父亲,也是与他关系最密切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季羡林跟着他学了十年,从来没对他发过脾气,教学极其仔细耐心,待他像儿子一样。还有瘦小又慈祥的老人西克教授,平时他与老伴相依为命,遇到他时,老师已越过古稀之年,这是对他最爱护、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师。以及家庭十分和美,当年被征从军做最高级翻译的斯拉夫语言教授布劳恩。还有写到他的好朋友章用一家,以及留学生活中那些与他共同成长的留学生们,他们也都各有各的生活方式。
书中零零散散的也讲到了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他的从早开始做家务忙到晚的房东太太,把他当儿子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早出学习后房东太太就进屋把他的房间收拾好,并向其他德国太太们一样开始了他们洁癖般的家务劳作,甚至把房子之间的过道也要用抹布蹲下一遍遍擦的一尘不染,晚课回来后房东太太又按中国人的伙食习俗为他准备好饭菜,留学完要回国后他也忘不了房东太太一遍遍希望他留下来的不舍的眼神。
这本书用一种回忆式的淡淡舒服的口吻将留学十年的经历娓娓道来,让我们跟着他的文字重新走了一遍,了解了十年间那些别人眼中风风光光的留学生们的经历以及德国人乃至二战时候人们的生活,与现在不同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学习经验和财富。
最后,我想用这本书楔子中季老的一小段话来结尾: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