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要好好努力,好好学习”。听着“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看着“隔壁家的孩子”。默默的在父母的压制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那时候的我们,觉得连千位数的加减都像是珠穆朗玛一样,累死也翻不过去。觉得整个诗词歌赋的世界,怎么就那么的晦涩难懂,无论用嗓子吼了多长时间,吃完饭就全忘了。没有艺术培训,不知道什么叫做“画画、音乐、舞蹈”。除了学习、海尔兄弟,可能就是下地干活或者是在院子里面捉蜻蜓,然后把头拧下来压在砖头下面等着变扣子。不知道“蜻蜓头变扣子”是谁的传说,也不知道有没有试验成功过,但那时候总对这种故事深信不疑,并且动手能力极强,哪怕飞得再高也能敲下来几个。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哦,不是,应该是历经七天的日晒夜露,吸收日月之精华,掀开那砖红色的砖头,头还是那个头,除了已经干了,没有别的成果。但是,那样的时光是很美的,现在脑子里浮现的还是(夏日骄阳从东边慢慢难移,东屋的房顶跟着太阳遮下来一片阴凉,满院子的蜻蜓飞呀飞(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那么多)然后我们姊妹几个举着大扫把,使出吃奶的力气从上往下拍)
玩乐的时光虽然美,但是跟学习比起来就显得有点短暂。早上披着星星,从家去学校,特别是冬天裹着厚厚的棉衣,月朗星稀,偶尔有颗流星划过,激起地上一片的娃娃音。有时候没有电,点个蜡烛或者挑一个煤油灯,翻开书本哇啦哇啦喊上一个早上,口干舌燥回家吃顿饭的功夫,早上干的什么都不记得了,甚至有时候怀疑是不是偷偷地潜伏着“老年痴呆”的病毒。为了赶上别人家的孩子,或者是别的学校的孩子,我们就那么的学着、背着,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家里有书声,就是你家孩子爱学习,学校书声琅琅就是有文化底蕴。什么时候想过为了自己?因为那时候都是博爱,除了爱自己。
确实是如此,小时候的一个冬天,坐在床上计算999减10等于多少。等于多少?等于989嘛。但是,那个时候就是不知道,还只会掰着手指头数,哪有那么多指头供你数。然后,老妈降龙十八掌换了种使用方式,劈头盖脸而来。措手不急,又不能跑,哭呗?那是不可能的,闭上嘴巴,流着泪也得继续。其实这种学习方式对吗?不知道对不对,毕竟我们都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过来的,说什么记忆法,说什么数算,就算是城里人晓知天下的“奥数”,那也是一脸的天真无邪。那是纯,都不带装的。
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学习方式,遇到背诵记忆的就哇啦哇啦,遇到计算的就使劲的划。上了初中,发现谁跟我坐一起,谁就是全班第一(但是我不是第二)。为什么,几任同桌联合下来给我了一个结论,每天早上哇啦哇啦,听着就记住了,都不用张嘴的。厉害吧,关键是我没记住,持续的做着贡献。
后来长大了,接触的东西多了才明白。学习是一种技能,而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一项任务。只有输入加上动脑加工,才能更好的产出。虽说,懂得努力也是一种天赋,但是努力的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知识本身并不算什么,只有获取知识后,经过自己的推理论证、加工后更好的输出,才是真正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