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学四五年级时候的一个夜晚,下了一场特别大的暴雨,整晚都是电闪雷鸣。记得平常都是闪电出现了一会之后,雷声才会响起。而那晚则是闪电刚刚闪过,震耳欲聋的雷声就接踵而至了。我家的窗户被妈妈关地死死的,生怕有什么怪物随着雷电冲进屋子。
我在第二天早晨的上学路上碰到了小六,他跟我讲:昨天晚上下雨的时候,我和我老弟正在写作业。在一个响雷过后,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个火球,那火球直奔我的脑袋而来,幸亏我躲得快,不然就被击中了。
我问:击中能怎么的?
他说:那就被电死了呗。
我又问:那火球最后跑哪去了。
他说:在我躲过去之后,直接钻到了我老弟的作业本里,他好像都没看着。
我一直感觉这件事很离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却又很有意思。它一直深深的烙在了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另一件事也是和小六有关。
我上学的路是一条土路,每到下雨天就变得特别泥泞。后来村里从外面拉来了一车又一车的岩石铺了上去,虽然有些凸凹不平,不过倒也不怕下雨天了。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一路低着头从岩石堆里挑选喜欢的石头,当然,不光是我,也有其他小孩有同样的爱好。有一天小六告诉我说,他曾经捡到了一块很特别的岩石,在把岩石夹层掰开后吗,里面能发出五彩斑斓的光。我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我也要找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于是,我每天都特别仔细的挑选脚下的每一块岩石,只要有一丁点与众不同的,我就会把它揣进兜里。一回到家我就会把岩石掰开,然后把它朝着阳光的方向,期待着能发出五彩斑斓的光。可每次都让我大失所望,后来路上所有的岩石都被车子压碎了,我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
一个自天而降的火球和一个五彩斑斓的石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想象,也成了《神奇的石头》的故事起源。我想,把这两个元素与我的童年结合在一起的话,说不上会很有意思。只是我不会构思故事,在动笔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后面会怎么发展。那我就只能能用土办法了,就是一章一章的写下去,我相信在不停写的过程中,想象力和灵感就会出现了。
这个故事我是断断续续写完了,从开始到结束差不多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在没有想法的时候,我会翻翻《哈利波特》或是《小飞侠彼得潘》,甚至看起了各种写作指南。这就导致有几章的故事脱离了我的本心,远离了我的生活,还好在后面我又渐渐的调整了回来。我后来才明白,写得再好那也是别人的故事。你没有那样的生活,不可能写出那样的故事。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好了,那就是成功了。如果再写一本小说,我会多写写我实际经历的人和事。只不过我的记忆力太不好了,不知道最终能不能写出来。
我为什么要不停的写呢?因为这已经变成了我的兴趣所在。虽然在写的过程中经常绞尽脑汁苦不堪言,而在写完之后却会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感,特别是在媳妇看完后和我交流故事情节的时候。这个故事看的人很少,媳妇是唯一一个从头看到尾的读者。她每看完一章都会给我一些建议,然后送我十颗糖豆。
我可能这辈子都成不了作家,但这阻止不了热爱写作的心。人活一世终究是要留给后代一点什么,我希望这些文字能成为一种媒介,让他们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以及我们的喜怒哀乐。如果能传达一点积极向上的东西,那就更是求之不得了。
我会一直写,对我来说这是一片处女地,不管写好写坏,能坚持下去就是成功。我不是一个特别有恒心的人,我会把这个当做对自己的一种磨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