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官职名
1.中央
宋袭唐制,在中央设立三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和六部(工、刑、兵、礼、户、吏) ,外设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政机构。
(1)三省
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下设六部。
宰相在两宋时期,先后以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称谓。副宰相先后有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等不同称谓。这种称谓和具体官职的变动实质上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①参知政事:
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宋代的副宰相。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至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备受重用,它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所以在特殊的时期,参知政事地位堪比宰相。
②中书令:
中书省的长官,隋称内史令。宋代的中书令沿袭五代的旧制,只是作为亲王、使相的兼官,没有具体的职务。到了元丰年,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正一品,但不真拜,设立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驶省令的职权,再设侍郎辅助他。而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令之职,别置侍郎以佐之。等到中兴之后,只设立左右丞相,中兴后,置左右丞相,省令不置。
③侍中(隋称纳言) :
门下省的长官,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王维就曾经当任过此官职), 该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的奏章。
④中书舍人:
中书省的主要职官。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其中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有关诏令。
⑤左、右谏议大夫:
门下、中书省分设的官职,其中左谏议大夫隶属门下省,而右谏议大夫隶属中书省,主要负责弹劾等职务。
注:官名当中包含了"左”"右”二字,一般是以右为尊,以左次之。遵循古代"贵右贱左"的标准。
(2)六部:
尚书省下统六部,六部各司其职。其中,吏部主管文官的升迁等事宜;兵部主管武官的升迁以及派遣军令、统一兵籍等事宜;礼部主管国家法典、祭祀及科举等事宜;刑部主管法律及刑狱案件等事宜;工部主管水利交通等各项重大工程等事宜;户部主管土地及户籍及赋税征收等事宜。
①尚书:
六部的最高长官,官职名始于战国,汉朝汉成帝时期设置尚书五人。隋朝开始分为六部,之后历代都沿袭隋朝。
②侍郎:
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各部的副长官。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以后才成为三省六部的副长官。
(3)监察机关: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宋沿袭唐制,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
①御史大夫:
唐朝御史台的长官。从秦朝开始设立,主要负责监察百官。后到西汉沿置,御史大夫除了负责监察百官之外,还有承担辅佐丞相的职责,相当于副丞相。晋代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到了唐朝又再次设立,专门掌管监察执法的事宜。
②御史中丞:
宋朝御史台的长官。宋朝不设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以侍御史知杂事(知杂御史)为副长官。
后来元丰改制,御史台下设的官职名也出现"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之名。
(4)军事:
枢密院,是国家最高的军政机构。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北宋除熙宁初年外,不同时并置,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资历浅的称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副宰相与同平章事、枢密使与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5)其他
①翰林学士:
宋朝沿袭唐制,设立学士院,有时也称翰林学士院或翰林院。
翰林学士为正式官员,正三品,负责草拟内制,例带知制诰衔等事宜。由于草拟外制的知制诰已废,所以,北宋后期及南宋的知制诰,都是翰林学士的加衔。如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需要礼遇的大臣而设。
②三公:
宋代以后,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周礼》 尊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太师、太傅、太保也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指太子的老师。
2.地方
①知府:
也称"太守”,是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州政由中央直接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和“州"平行的行政单位还有"府"“军””监",设官和“州”大致相同。
②县令:
地方行政长官,一县之长,又称"知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