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水寨务本义塾

作者: 悦读时光_1609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07:11 被阅读0次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和产业调整需要,水寨村和水寨中学、水寨小学都面临迁址或转制。历史洪流浩荡难阻,但水寨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将永续。就像水寨历史上的务本义塾,斯物不存,但精神存焉,他仍然活在水寨文化人的心中。

    清光绪26年(1900年)水寨村成立了一所私塾,因学生上学免缴束修,所以名曰务本义塾。它是由水寨、郝家楼、康家注三个村子联合举办的,发起人是李坤(秀才)、郝振伦、董继明(乡饮大宾),他们都有三十多年的塾屋生涯,桃李芬芳,德高望重。在他们的倡导下,三村群众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接着便是慷慨捐资,数目多少不等,共募银400多两。李坤具文呈报县衙,受到知县(姓名不详)的嘉许,并奖励白银100两。

    务本塾址在水寨村中间,坐北朝南,占地约三市亩。塾门横书“务本义塾”四字。院内有一厅两厢,北大厅为主房,中堂设有暖阁,上悬“万世师表”的横匾,前列祭坛。阁西供有孔子塑像,高约3尺。西塾屋有章丘知县亲笔写的牌匾“明灵输灌”。营造时,工匠们为“义塾”所感,任何人不取分文工钱。时经三月建成。所余之银置地六十亩作为校田,所收租银为义塾所有。

    所聘塾师,都是德才兼备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学子他们之中有贡生苏金台、秀才苏凤台、秀才郑凤台,人称三台”。还有郝春田、焦石泉、董振三、赵瑞林(均为秀)以及宋文桐、刘凤亭等。李坤、郝振伦、董继明为义塾常务理事,掌管一切塾务,并轮流执教。所收学子多数是受完启蒙教育并能开笔(开笔即开始写文章)的大学生。教材以语论,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主,兼学五、七言千家诗史传等古文。教师都能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义塾规定:每逢农历的二、八月,便择“丁”日祭孔所谓“丁祭”。丁祭这天,塾内墊外要进行大扫除,师生一律衣冠整洁。附近的绅耆、长老、墊师以及文人墨客,都应邀参加,仪式相当隆重,祭礼结束,由义塾设便饭招待。食毕,便开始座谈,各抒己见,切磋砥砺,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所属附近村塾凡已开笔的学生,每月一次来义墊参加会考(名为竞进会),考试办法就是领题作文章。按成绩优次分别予以物质奖励。每次受奖者占考生的半数以上(参加会考人数一般在80--100之间)。奖品不外乎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其目的是激励学子努力奋进、立身扬名。

    随着日月的流逝时间的推移,李坤等人进入老年,体衰力减,难以胜任理事之职,遂委后进郝春田、董家运、刘凤亭为常务理事。辛亥革命后,务本义墊改为务本学堂,教材、体制均有所改革。迨至1931年,二区(旧军区)成立区办第四高级小学,副区长郝继舜来务本学堂,与郝春田诸理事协商,拟将务本学堂改为区立第四高等小学,议成后决定将校产全部归“四小”所有。随着四小的发展,原有规模已不适应,于是迁校址于郝家楼村西绣江河东岸的古寺,该寺院大,前有戏楼后有高阁,经重修再造,环境更加幽谧,适于教读。务本义塾历史虽短,但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名重一时。时光荏苒,物事变迁,旧址已不存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水寨务本义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zp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