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复杂事物的理解
1、经历了“分形”的认知,体会到很多复杂事物,都是由无数简单分形组合而成;
2、这让自己对复杂有了新的理解方式,即是把复杂拆解成简单分形,只需要理解最小分形,以及分形的组合;
3、于是“理解”就成为了拆解和寻找最小分形,这反过来也很符合“最小简单元素组合成复杂个体”;
4、下一步行动:
(1)对复杂事物的理解,找到最本质环节,扩展出类似底层逻辑、原则、规律;
(2)对复杂的操作,尝试分解成简单动作,只需要标准化每个动作,最终熟练运用组合即是掌握;
(3)对于“复杂事物”的理解也可借鉴此方法,只需要把层层形容词去掉,找到关键主语物体;
(4)留意最小分形并非单一局限,比如复杂的汉字组合元素即是“横竖撇捺折”;
(5)再次肯定: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重复即是伟大;
【二】不要让感受妨碍聚焦目标
1、之前观察过不同人学骑车的表现,留意到过去的经历带来的恐惧,是最大的影响源,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熟练度增加缓慢;
2、在投机交易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代表人性的“感受”,那恐惧、贪婪、兴奋、不服等让主观战胜理性;
3、也曾提到过,这些感受中,最最最有能量的是“恐惧”,也许与安全感相关会勾动DNA里的生存本能;
4、下一步行动:
(1)要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会影响当下的注意力,这个现象很常见,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减少影响;
(2)觉知到自己聚焦偏离,要刻意从感受中拔出注意力,当心“白熊实验”的效应,不能总以“提醒”的方式尝试;
(3)通过盯紧正确的操作动作,或使用“如果……就……”清单,能减少感受的影响;
(4)给主观感受打上“杂音”标签,多经历在感受的影响下,仍保持客观理性,并紧盯目标执行,则能慢慢适应;
【三】再思考“自我归因”
1、关于“自我归因”有不同声音,一方面觉得自我归因是向内求,而另一方面觉得总是自我归因,会导致过分追责影响信心;
2、其实这就是面对问题时,向外找源头和从自身总结的区别,有些时候的确并非属于自身内部的原因;
3、并非要与意外或天灾争责任,但从偏向自我归因后,向外界的抱怨和指责就明显减少,觉得这个方向可行性很高;
4、下一步行动:
(1)记住:比起改变外界来说,往往改变自己更简单;
(2)自我归因也需要觉知警醒,减少对他人、环境和现状的指责行为;
(3)保持向内求,这有利于形成强势价值观,这更有利于自己反省和面对问题;
(4)尝试把对外的指责、抱怨、批评都当成向外归因;
【四】不要轻易给意见
1、网络上有句梗“未经狗苦,莫劝狗善”,专门提醒那些站在自身角度,乱点评给意见的行为;
2、在正常的生活交流中,同事、朋友间碰到事了,很容易就直接给出意见,慢慢也觉得这种方式挺僭越;
3、有些人拿不定主意,往往会请教身边的人,但并非所有这种需求都是需要意见,观察到很多只是需要个“倾述者”而已;
4、下一步行动:
(1)本着非当事人并不能完全掌握信息的想法,不要随意给出意见,以防误操作;
(2)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避免成为人性的替罪羊;
(3)大部分意见和办法都只是“概率成功”,不代表绝对,想帮人是好的,但也容易坑人,把意见当成分析建议交流就行,别僭越干扰对方选择;
(4)碰到求助,要先思考是否是情绪需求,不要轻易给意见;
【五】“现代核心竞争力”的解释
1、曾经的教育,讲究的是不偏科,要保障德智体全面发展;
2、这与木桶理论所说相似,即木桶的短板决定最终所能装水量,需要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
3、但现代核心竞争力有不同体现,会发现很多人明明各方面都有不足,却能在某个领域或跑道占据优势;
4、这种现代核心竞争力,讲究的是单一核心长处的发挥。不再拼整体平均,用最强的矛打下最大优势;
5、下一步行动:
(1)更新长板理论,不要再以木桶理论的角度解读“明明各方面都还行,但怎么还没优势”;
(2)死磕自己的短板,不如经营好自己的长处,让长处去争取更大胜算;
(3)要分析某些领域,并不需要多元优势,只要在跑道上“大力出奇迹”。但有些领域却又相反,需要的是多维度竞争的木桶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