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大概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那这幅号称是中国最早的春联又出现于何时呢?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孟昶到了964有学问的,学士们纷纷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但是写出来的字句大多令国王孟昶不满意,孟昶认为这些所谓的学士一个个都是饭桶似的,干脆,我自己来写一副对联。
于是叫人笔墨伺候,孟国王才思敏捷,略微沉思片刻,就挥毫泼墨,拿起笔来写下了这幅春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一代后蜀国王孟昶哪里想到,自己就竟然留下了中国春联第一的绝笔。
孟昶所书的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桃符上的。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
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
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春联自诞生后,从中国深厚的诗歌沃土中汲取新鲜的营养,像一只独放光彩的奇葩代代相传,保持着自己的鲜明民族特色。它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两两相对。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贴春联风行,始于明朝。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下令在新春之日,公卿将相之家,门上都要贴上春联一副。
起初,只有官府门第贴春联。不久,一般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起来,以增加节日气氛。自此以后,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过年的一种风俗习惯。
明代的春联已经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了,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因为红纸喜庆,价格也不太贵,还可以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可见在春联的发展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功不可没。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占对视为雅事。
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