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孟子曰:“岂谓是与?”孟子说,是这么回事吗?“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曾子说,晋楚这样的大国很有钱,“晋楚之富,不可及也”,也没法跟他们比。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他们有钱,我心中有仁义。“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道义。“吾何慊乎哉”,慊是少的意思,我比他们少在哪儿呢?“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这个也许有另外一番道理吧。曾子所说的这个话,你不能说它不义,这里边可能有另外一番道理。
“天下有达尊三”,这个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普及性知识。我们过去经常讲一句话,叫“在乡序齿,在朝序爵”。什么叫在乡序齿呢?你是个局长,回到家里边去过年,这时候不能因为你是局长你就坐中间,而是家里边谁的年龄大谁坐中间。这个叫作“在乡序齿”,齿就是年龄。“在朝序爵”,你到了工作岗位上,这个局长三十多岁,但你这个副局长五十多岁,那副局长也得坐在局长的旁边,这叫作“在朝序爵”。这个出自哪儿呢?就是孟子这儿讲的“天下有达尊三”。
天下最重要的值得尊敬的东西有三个:爵一,齿一,德一。一个是官位,一个是年龄,一个是德行。“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长民就是教育老百姓。辅佐治世,教育百姓,莫如道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怎么能你有一个,就怠慢其他两个呢?这话的意思就是你手中有爵位,或者你手中有年龄,你也不能怠慢那个有道德的人;或者你凭仗了自己有道德,凭仗了自己有爵位,你怠慢那个年龄高的人,都不对。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好有力量,他说大有为之君一定有不召之臣。什么叫不召之臣?你不能对这个人呼来喝去,你不能说我想见你,你赶紧来吧。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领导如果是真谦虚,你是应该礼贤下士的。你想想看,刘备是怎么对诸葛亮的?是三顾茅庐。人家在里边睡觉,刘备站在外边等着。还有刘邦是怎么对待张良的,这才叫帝王师。所以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一定会有他非常尊重、不能够随便呼喝的臣子。
“欲有谋焉,则就之”,如果你有啥事要商量,你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就之”,上人家家去。“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如果他的尊德乐道的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的话,这个人没法成为一个有为之君。“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商汤跟伊尹学习,“学焉而后臣之”,我跟我的老师学习,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让我的老师来辅佐我,“故不劳而王”。所以你看商汤生活得很愉快,没有那么辛劳,但是他也王天下了。
“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齐桓公对于管仲这样的人,也是学焉而后臣之,那么他不劳而霸,他没有王天下——没有用王道统治天下——但他用霸道统治了天下。“今天天下地醜德齐,莫能相尚”,什么叫地醜?醜就是相同,什么意思呢?今天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会发现地的大小都差不多,大家没有一个像齐桓公九合诸侯那么大的领地,这个叫作地醜。德齐呢?就是大家的德行差不多,都是半斤八两,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都是看起来有为之君,都有点希望。所以这叫“地醜德齐”。
你们今天这几个国家在这儿制衡,大家僵住了,都差不多,“莫能相尚”,谁也不服谁。“无他”,没别的,“好臣其所教”,他喜欢用听他话的人,用他能够教育的那个人。“不好臣其所受教”,他不愿意用那个能给他上课的人。就比如说,我给齐宣王是可以上课的,他应该到我这儿来好好地向我请教,就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你想想看,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他不敢随便下诏说你来上朝。“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结尾的时候,孟子还顺便把管仲捎带手批评了一下。他说“管仲且犹不可”,连管仲这样的人——孟子是瞧不上管仲,咱们前面讲过了,孟子觉得管仲讲的都是霸道,而不是王道——他说管仲这样的人都不能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更何况是不愿做管仲的人呢?谁是“不为管仲者乎”呢?就是孟子。
所以孟子给景子讲了这么一番道理。实际上孟子没有回答景子的话,景子说你不是本来就要上朝了吗,那怎么王来一个通知,你反倒不去了?假装生病?孟子没解释这个事,孟子的意思是说:我就是应该不上朝,我就是应该待在家里边,他才是那个应该来找我请教的人。
那你让我今天来理解孟子的想法,我猜孟子当时本来是想上朝的,结果王假惺惺地来说了这么一套话。各位注意,这个假惺惺其实是心中的一丝善念,齐宣王有这个想法,齐宣王知道什么是对的,就是我应该来上您这儿请教,但是我身体不舒服,要不然您就来吧。孟子一看有机会,本来孟子没打算成为伊尹、管仲这样的人,但是一看到齐宣王给出这样的机会,孟子不愿意放弃。孟子说,如果能够换一个地方讨论问题,环境就完全不一样。
我们过去讲谈判,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别去竞争对手的办公室跟他谈判。你到了竞争对手的办公室跟他谈判,你会不自觉地被他带走,因为那是他的环境,他占主场之优,他的各种状态都更加自如,你去了以后就有一种讨好对方的心思。所以谈判最好的地方,首先是自己的办公室。
对方也不愿意来,怎么样呢?找个第三方的茶馆,找个第三方的咖啡馆、澡堂子,都行。总之,第三方大家能够稍微平等一点。孟子一看,以前总是跟齐宣王在他的地方进行主场谈话,没什么效果,既然有了这样的机会,他说了他想来见我,就应该把这个善念保护好,应该想办法让他创造一个机会,真的来在我这儿求教。这才是孟子做这件事的出发点。
所以你会发现,孟子这个人处事极其灵活,叫作“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这是孔子当时就讲过的“义之于比”。你做事合适不合适,你的出发点对不对,你的发心正不正,这个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说我僵化地按照之前讲的“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孟子跟其他人不一样,他就是一个要努力一心想成为帝王师的人,他希望齐宣王真的能够礼贤下士,到他的馆舍里边来向他请教。
所以这一段故事看起来,孟子有点不讲理,但实际上这里边讲了很多有意思的道理。抓住教育的机会不要放松,把他心中的善念想办法放大,同时古人也讲过“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是曾子的话。用师者王,像商汤用伊尹,这叫用师者;刘邦用张良,这叫用师者。用友者霸,像桓公用管仲,这个就是朋友,这种人能成就霸业。所以对我们每个领导者来讲,我们也需要去想清楚,到底应该用比我们更强的人,还是应该用比我们更弱的人、在我们面前唯命是从的人。
有一本书叫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那里边就讲,他们底下所有的员工,凡是被提拔成管理层以后,大卫·奥格威给就会送他一套俄罗斯套娃。然后大家就问,为什么送一套俄罗斯套娃呢?他说我希望你们把这个套娃打开,摆一排,摆在桌子上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你用的每一个人都比你强,我们的公司就会越做越大;反过来如果你用的每一个人都比你小,我们的公司就会越做越小,就这个道理。所以你看,东西方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能不能够做到真谦虚,不是假谦虚、假装的礼贤下士?
齐宣王最后其实还是没有做到,他没能够到孟子的馆舍来问。最后孟子还是离开了齐国,这是我们讲“有所不召之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