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是中国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一种国民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
这项始建于 100多年前的大工程,目前的营业总里程规模已达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达 3万公里,位于世界第一。
谁能想到,早在1894 年,在战火硝烟中,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属指可数的“加入铁路时代后又短暂离开”的国家,彼时,中国铁路的总量仅为 500公里,而同期的美国,这个数字却是 28万,足足的 560倍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快速拾修袖战争破坏的铁路开始,中国铁路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不仅深入到了大西南、青藏高原等地势严峻的区域,高铁更是从零起步,跨越成为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领先的世界地位。
70 年来,在广表的中国大地上,铁路密织成网,高铁贴地飞飞驰,3万吨重载货运列车横空出世,中国铁路实现了由“追赶”到“引领”的角色转换。
从 1997 年到 2007 年,中国铁路进行了 6次大提速,2007 年起,动车组列车开始大规模运行,时速最高可达 350 公里每小时。
中国人的出行日益便利,中国高铁也成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环境适应能力强是中国铁路的独特优势,中国铁路网横跨3个时区,自南向北跨过 5个气候带、6 种典型地形地貌,具有全世界范围内最强的环境适应性。
不光规模庞大,中国高铁对安全和准点运营有着“魔鬼”般管理手段,轨道、通信信号、接触网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实施监测的运萱能力,使得中国高铁的发车准点率高达 98%,到达准点率达 95%。
春运,又被称为“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2019 年春运期间,中国旅客发送量达到近 30 亿人次,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总人口。
应对春运的底气,来自基本贯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无处不在的“黑科技”,也不新优化着出行体验,从刷车票到刷证件,再到如今直接“刷脸”,旅客的便利与春运的效密得以兼顾。
高铁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带动了城际区域的协同发展,带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集聚。
比如,京沪铁路近 8年来累计运送旅客超 9.3 亿人次,在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搭建起了“高铁经济走廊”。
客运看高铁,货运看重载。2014 年,满载 3万吨货物的列车线上试验成功,实现了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从 2万吨到3万吨的跨越,大大提高了货运效率。
铁路不断改写着中国版图的时空格局,也提供了助力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彗。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高铁“海外版图”,不仅扩展至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更被外国留学生视为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其中,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搭载的货物品类从最初的电子产品、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扩展到如今的食品、红酒、汽车、服饰等 200余种,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也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运输附加值明显增加。
2019 年 4 月,第 22 届莫斯塔尔博览会在波黑莫斯塔尔市车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铁铁路首次参展。复兴号、中欧班列在展览会上精彩亮相,作为中国的“国家名片”,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受到广泛赞誉。
70 年时间,中国铁路用速度改写历史,内安民生,外富国力,更在国际舞台上挥洒中国智力,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