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
实践:妈妈非要帮我洗碗,我改变不了她,不再执着,心里豁然开朗,也不生气了。
世间万物依靠外因和内因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有固定性和恒常性,即无我和无常。而我执,就是不认可事物的无我和无常。
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无我,不是虚无,而是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讲无我,从因果和空性来看。
指点: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同样的,在生活中修无我也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来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
感悟:公婆对我的态度是会变得,不恒常,这是无我,为什么会变?这随因果变化。所以,人对我好,对我坏,人之关系,都不会固定不变,不要贪图好,执着于人对我的好与不好,减少我执,就会止息痛苦。
一切都是无我的,这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的滋味,而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众生因为不知道无我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想到这一点,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帮助他们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好让他们不再冤枉吃苦头。这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发心,就是菩提心。
感悟:执着之人何其多!因为不懂事物会变化而执着一态而痛苦,因为不懂因果执着于不得失去而痛苦。
缘起性空,就是因果和事物的空性,即因果和事物的无我。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生病本是人生寻常事,这世上没有人不曾生病,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自己忍受病苦的同时连累身边的人一起担心操劳,谈不上有多少积极的意义。当身处逆境时,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考验,看看从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东西。很多情况下,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
痛苦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苦苦,即显而易见的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如生离死别,精神和身体的创伤;第二类为变苦,其本质是苦的,表象是快乐的,但终将变苦,比如饮食为乐,过度饮食表面是乐,但终将收获痛苦。生活中许多事都是变苦,比如恋爱,相聚,升职,生子。第三类为行苦,指轮回中众生的不圆满和无奈的状态,细微琐碎,不得自主。
痛苦又分为8类:生、老、病、死,爱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痛苦很平常,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让我们变得脆弱不堪。逃避会加剧我们的焦虑和恐惧。认识痛苦的平常性,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在疾病与其他的痛苦面前,我们其实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
感悟:痛苦是平常的,我们要包容忍耐痛苦。痛苦是平常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破坏痛苦形成的条件去阻止痛苦生成,通过知识认知行为在痛苦面前保持尊严和从容。
生活中很多痛苦,是不能避免的,即便我们阻止其产生的原因,因果一旦形成,我们没办法免除痛苦。但是,我们可以早作准备,至少当遭遇痛苦时,我们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对于痛苦,“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健康、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疗,而负面、消极的态度和情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只要这个身体在,我们就要经历生老病死,只要我们的心里还有贪执,嗔恨,怨憎,傲慢,我们就会痛苦。
无我怎么说,怎么理解呢?我们的身体处在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变化当中,会存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们的思想更是念念生灭,不具有常一性。如果说身体不是“我”,思想更不是“我”了。
生命前后相续,非断非常,因为因果不虚。前身意影响后身意,死亡是比较深刻的变化,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停止。所以世上没有实存、常一的我。物也一样。
亲证无我,将能止息痛苦。同样道理,我们在轮回中,因为错觉、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著为实有、常存,而感受各种痛苦。
证悟无我,只把无我当成知识储存在脑子里,是治不了病的。懂得无我的道理之后,应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修行中去,时时处处体认无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治痛苦。
我们把自己的分别念,攀缘心,错觉投射到物体上,执着于贵贱美丑,枉受痛苦。
事物无我,却能显像,主要是因为因果。信佛就是相信因果。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想要痛苦,就放弃能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想要快乐,就去培养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后果随时显现,有些后果要很久才能显现。
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孤立。
懂得了无我,搭建自我的堡垒,人我的区别与界限,是痛苦且徒劳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
利益众生,众生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的平凡人,我们常常担心过于关注眼前的个体,会导致失去整体的视角和心胸。所以,口头上对“众生”充满感情,行动中却对近在身边的亲友、同事们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孤独熟视无睹。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因为各种因缘来到我们面前,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每一个有情,他们来世以及今生、日后以及眼前的安乐。
有菩提心的表现和意愿: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被冤枉的感到被理解,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被蔑视的感到受尊重,让患病的得到照料。
具足修法的有利条件,而且真正用于修行的人身,称为暇满人身,八种闲暇,十种圆满。
一些大成就者也示现成猎人、屠夫、盗贼、妓女等形象,但那是为了度化、接引不同根基、不同因缘的众生,是出于菩提心而不是因为自身的贪嗔痴和罪障才那样做。
有时候,善良的举动会招来质疑甚至毁谤。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解脱,如果解脱之道不是远离贪、嗔、痴,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很容易便会迷失在对贫穷、蔑视、责难、羞辱的恐惧和对富贵、尊崇、荣耀、赞美的向往中。
感悟:我贪心,嗔怪他人,痴迷荣辱,怕贫穷,怕被人责难,怕被人羞辱,向阳富贵,尊崇,荣耀,赞美,我没有走入解脱之道,我完全是一个俗世之人。所以我要修行菩提心,要修行离苦得乐的解脱之道。
安乐
安乐是一种心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快乐,而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我们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发现情绪就像一团一团的浮云,仿佛人能在上面起舞,但走近才发现,它多变易散,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尽管如此,心性的天空中还是经常出现情绪的浮云,一团一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就安乐。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快乐很简单,但是人们却常常觉得好像要得到它很不容易,主要是因为:心不静,觉察不到它或者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如果人们把快乐寄托于外部刺激,那所得快乐就是短暂的,如果是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快乐是可以延长和扩大的。
痛苦
痛苦源于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我的执着和对周围事物的执着。
无我
我与周围是有联系的,世上没有凭空来去的人,我是相对存在的。这种相对性,使我们懂得,要在自我,人我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
修行
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当自己被愤怒、嫉妒、恐惧、烦躁等情感困扰时,注意观察。
不要被情绪推着到处跑,静下来观察他们,看他们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你妒火中烧、大发雷霆、愁苦不堪、惊慌失措、满腹委屈,这些情绪,没什么大不了,会好起来的。
事实上,你就是想不间断地生一辈子气、发一辈子愁,也是办不到的。因为无常,世事无常,所有事都会变化。
人人都想要幸福安乐,他们通过笨拙的手段去追求,使人升起同情、宽容。
负面情绪,不要去压制它,而是要安住其中,和它们平和相处。焦虑、烦闷、枯燥、急躁、气愤、嫉妒、恐惧等等都让我们痛苦,人人都一样,所以我们要求解脱之法,自渡,渡人。
人,了解你自己感悟:我一直在为难我自己,逼着我自己做我不擅长的事,又放任我自己做错误的事。管不住自己,不能自己指导自己,然后自己对自己还不满意。是个不负责任的老师,还责怪自己这个不听话的学生。自己对自己一点儿也不好。
好了还想更好,精力一直放在了对外物的追求更好上了,却忘了沉淀自己。 我要自我批评。
佛语中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为忍受缺憾的世界。
永无止境的追逐,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追求富足安逸的生活而苦恼,忙的没有时间生活的人,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还仍然不快乐。目的是什么呢?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更多才能,变得更圆滑,更完美,更富有,被人羡慕,不是这样的。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我们执着的人、事、状态,没有一样对我们来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把快乐和生活建立在向外驰求上,就如喝盐水,越喝越渴。
不要太贪心,人世间追求的富贵也是负累。
在藏族人心里,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生活富裕而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知足常乐:内心满足时感到的安乐。
人们认为要怎样怎样才能快乐,那只是我们思维的惯性。当我们被突然而来的疾病,意外打击,我们就发现,其实快乐并不需要很多很多条件。
世界万物都是无常的。而我们却在追求确定性,安全感,我们就常常感受到不如意,不顺心。而我们生活中的挫败,挫折,失意,很多时候就是对无常的一种体验。无常是一种生命规律。
感悟:世界上不只我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挫败很多次,不称心如意。很多事不可强求,尽心尽力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也没有意义。苦恼愚痴了许久,可以通过佛法得到解脱。感谢!
无常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会被情绪淹没,太远,就遗忘了。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大家期待自己仰慕的人,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永远保持让人满意放心的状态,然而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
内心向着良善的方向转化, 空性的见解和菩提心不断地转化,内心变得宽广柔韧,这便是庇佑,加持。
感悟:我的母亲十分坚强,一生坚韧,流了许多眼泪,近十多年没有爱情没有关爱,但她苦苦支撑,性格温柔和善,善待奶奶和外婆,使我对她产生深深地敬意。人生是一场修行,她渡化了我,也教育了我。
面对灾难,人们超越了痛苦,表现出极大菩提心。真正认识了无常,就不会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
佛陀开示:你以为只有你在受苦,而事实是一切都是无常。
因果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因为能力有限,只能看到无限的因果相序过程中的一个有限的片段。
这个世界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充满不可思议的巧合和令人费解的冲动,但其实每个人都被业力牵引,各自造作因缘,各自感受苦乐的果报,不会有错漏。
业是指行为。行为引发后果,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续,不断产生一股新的势能,不断有新的因缘加入其中。虽然整体趋势很难改变,但新的因果会增强或削弱它的力量。
人在灾难、意外中死亡、受苦,我们不要认为那是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们咎由自取。
世间万象复杂深奥,我们要保持谦卑,和探究的热情。
共存
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错觉强化了人心的冷漠,让人不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承担什么责任。
朋友之间相契相投,以及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与越来越多的人共享一个狭小的空间,每个人的言行不只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合作共存,不只是出于良善的愿望,也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不要忘了考虑到其他人,以及后世人。
情况变糟时,所有人都会遭受损害。但是弱势群体走出困境需要更长的时间。
人的心理活动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正常情况下人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的结果改变其生存的物质世界。
物质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真正持久的快乐不是向外驰求得来的。精神的修持,能解决我们内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