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花了一个白天,去听课。这是蹭课。
很少主动要求听课,因为冲着专家去的。
果然没有白费。刘仁增老师的评课给了我好多的启发。
评课不是临时抱佛脚可以抱出来的。
不管是上课还是评课,都要先关注目标,精准定位上课目标,是教与评的根本。
给一篇课文定位,至少要从三个维度:文本价值,单元要素,课后练习达成。
评课者要抓住课型核心特点,做发散性思维评课,这样有支架,有方向,有指向性,有指导性。
我还悟到了:对于一群对教材不熟悉的人,在评课之前,引导大家看教材,读文本,关注语文要素,关注课后习题,引导大家聚焦眼球方向是有必要的。
解决了一个一直在纠结的问题:会不会犀利?不用管这个。只管从对老师有帮助,对大部分老师有帮助这个角度出发,帮助大家打开新的维度。这才是评课的价值嘛!
当然,说话的语气可以温和,态度必须诚恳。
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这位老师从课前到课结束都围绕预测来展开,层层推进,已经挺好。但刘老师提出了一个视角,让孩子继续往下编故事时先要给他们支架,这个支架就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被剪下来一截,作为风筝线。这里包括:继续往前走,遇到谁,什么困难,看到胡子说什么,怎么做。
也就是要体现童话故事的重复性,要给他们支架,让他们懂得重复的逻辑。
这一点我就没有发现。给我的启发是:所有需要教给学生的,就要有足够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的预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