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课,开讲啦》是刘仁增老师给广大语文老师带来的一场视觉与味觉盛宴,刘老师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全景呈现了语用教学的“为何”、“是何”与“如何”,这本书是语文课程改革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更新了我对语用教学的认识。现撷取几个记忆深刻的课例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小标点 大用途
提起标点符号,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它们主要是表示停顿的,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气来选择不同的标点符号。但是却没有人深究标点符号的特殊用途,殊不知,巧妙运用标点符号,还能把某些不能说或不愿说或无法说的意思表达出来。而刘老师在执教《画杨桃》一课时,就是抓住感叹号和省略号的表意差异,引导学生从这表面的差异中探究出前后文语意的不同。前文中的感叹号表达的是惊奇、肯定、赞叹之意,学生读完后很快就能体会到文中那几位同学对“我”的嘲笑与不屑,透过这小小的感叹号我们能体会到那几个同学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心情。而省略号呢,运用在换位观察后,省略号使得那几个同学的语气变得吞吞吐吐,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当然他们此刻忐忑不安、矛盾复杂的心情尽显眼前。刘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的道理孩子们已经了然于心。巧用教材,妙用文本,收获累累硕果,令我可叹可钦。
二、矛盾否 不矛盾
乡下人家,朴素种花,依着时令,华丽尽放。刘老师的视角总是与众不同,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时,老师选择的语用点是“朴素”与“华丽”的矛盾用词。开课伊始,通过自渎课文,引导提问,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掌握孩子现有认知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课堂上通过各种花的图片两次呈现,设计了两次语言表达训练。第一次的呈现,设计了“( )季节,( )什么花,( )怎么样”的语言训练,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第二次图片呈现,设计了“( )季节,( )什么花( )怎么样”,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华丽”。尽管种花地点、花的品种、养花的方式是朴素的,但花的色彩、姿态是华丽的。真可谓,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
三、陌生中的熟悉
《窃读记》是林海音的作品,一直以来一个很喜欢的作家,她的作品总让我对生活有一种期待。同样我对刘老师执教的《窃读记》也是满怀期待,期待他带给我不一样的体验。果不其然,刘老师独辟蹊径,抓住“饿狼”和“窃读”这两个贬义词大做文章,贬词褒用后带给我的感觉就是陌生中的熟悉。为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窃读心情以及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刘老师多次采用直截了当提问的方式,如“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心情,能找出来吗?”、“这篇课文有很多语句写了窃读时的心情,你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这样的导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紧扣目标重点感悟,从课上反馈来看,因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效果扎实,。本课时教学就是以陌生化语句为核心,在前后勾连、品词析句、推测想象、感情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窃读的心情,在熟悉中理解陌生。
正如刘老师在本书结尾所言“就这样,上成自己的模样”,他用自身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语用味道。循着名师的足迹,我们也应该努力在语用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