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大时代下,每天刚一睁眼,先刷刷朋友圈,玩玩抖音,看看头条,不管有意无意,每个人都在主动被动的接受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生怕错过了一点什么而变得不那么时尚前沿。
于是,大街小巷、公交车、地铁里,低头看手机的人随处可见,我们把这群人叫做“低头族”,他们的行为美其名曰“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我想任何一个有手机的正常人都能想到有什么好处,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那“碎片化阅读”有什么坏处呢?
我这里统计了以下四点,比较拗口:
①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②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③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④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以上四条简单点理解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将聪明的我们傻瓜化。
其实我们稍微动点脑筋就能想通“碎片化阅读”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显著降低了我们的认知成本,使我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所谓的“习得”目的,并且它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即刻消费,即刻获得”的短期精神愉悦。
所以,在“碎片化阅读”之后,当我们在试图回忆其中的内容时,却往往无法有效全面完整的“复盘”,所有的信息都是零碎的,无法有效的整合到我们这颗聪明的大脑中。
我们的大脑是世界上最能处理复杂事物的机器,它不怕复杂,就怕零碎,就怕乱。
如果长期坚持“碎片化阅读”的话,可想而知,我们的思维将变得狭隘,就像斧头镰刀长期不用而导致生锈,难以进行复杂性的思考。
而解决“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困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进行“深度阅读”。
寒门哥虽不是顶尖的阅读高手,但起码在阅读方面有一丁点儿的发言权,接下来我将以自己举例来解决如何进行“深度阅读”的问题。
“深度阅读”最重要的那个字就是“深”,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奉行“拿来主义”原则,将你感兴趣的领域直接对应找到大咖牛人所写的书,直接看书就可以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阅读实践,我认为读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前后内容的联结方面,我引用计算机的术语“超链接”这个词,它使我在读书方面做到了事半功倍。
具体做法为:
第一,快速浏览全书的目录以及大小标题,做到整体心中有数。
第二,对于感兴趣的章节以及感觉对自己最有用的章节要优先阅读,切记不要从头读到尾。
第三,用笔划出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的其他作者、引用的其他书籍和不懂的词语词汇。
第四,利用“超链接”思维百度上条划出的其他作者、其他书籍和不懂的词语词汇,并不断的深挖下去。
第五,进行一段时间就对自己先前的“工作”进行复盘,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复盘的重点就是理顺从前往后的顺序。
以上五步就是寒门哥的“读书五步法”,并且一定要不断的“超链接”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大脑才能记住我们的所作所为,才能在需要调用知识的时候找到“源头”,做到过目不忘。
寒门哥是一个读书的极致践行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来不会要求别人做到。
当我每次看到相当一部分家长朋友们,他们自己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甚至打麻将,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去看书去做作业,我的心里就不太好受。
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想这个道理谁也都懂,我也在想如果谁能真正践行这个道理,做到知行合一,你将超越你身边99%的人,你的孩子也将超越身边99%的其他孩子们。
难道这不就是我们给孩子们设置的起跑线吗?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