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bdc02fc42e339620.jpg)
感觉有些不务正业,很少去听数学课。
比如,今天趁着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又听了一节语文课,老师执教《七律·长征》。
对于这首我很熟悉的诗歌,我听起来可能更要“懂”一些,虽然可能会“装懂”。
片段一:一人有≠人人有
师:全诗一共用了56个字,就写出了长征,这是为什么呢?
生1:简练啊。
生2:作者对长征很有感触。
师:很有感触的话,那就应该写更多字呀。
生3:应该说这首诗写得很概括。
师:对,这首诗是高度的概括,所以字少但表达出了意思。
老师的目的很显然是达到了的。我不太清楚之前有没有让学生去了解长征,知晓长征,至少知道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这一问,放在全课的总结,可能更为合适。反观自身:在学生那里要到了自身的答案后,教学也就停止。不管有多少人是否明白,也不管有多少人还在继续思考,反正,我预设东西有了,那就赶往下一个景点吧。
片段二:不一定都要评价所有
师:诗里有一个词概括了长征的难,你认为是哪一个?
生1:难。
生2:远征。
生3:万水千山,因为后面分别写了哪些山哪些水。
师:这种回答就很好,有结论又有理由。
这个问题里,生1是属于班上那种“半壶水”,甚至会带着一点“哗众取宠”,不过老师没有理会,不去纠结,但也没有做出评价。对于生3的回答,这种正向的做法一出来,老师马上进行正向引导。反观自己,好像这点做得并不够,有些时候甚至会去夸大生1的做法。如果这样去做,会让整堂课朝着一个不好的方向前进,或者垫上不愉悦的底子。当然,也不是装着没有看见,而是用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再或者下课后聊,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看见什么,应该让其他学生看见什么,可能就决定了你的教学理念。
片段三:老师的要求不打折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用哪个词语可以体现呢?
生:等闲。
师:(板书等闲)其实我觉得可以加一个字:只。只等闲说明什么?
生1: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
生2:万水千山是困难,红军认为这些困难只是平平常常的事儿。
师:表扬有的孩子在做笔记。
也许,在这个环节里老师稍微显得着急了一些。不过,我欣赏的是老师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是六年级了,但某些学生的习惯真的不好,需要反复强调,都还不一定能行。
今天我上课,对孩子们说:“下周一开家长会,我希望我能对你们的爸妈说你们太好了,每天都把我感动哭了。”孩子们笑,说:“怕是气哭了。”我说:“那一定不至于。”
于是,今天我在课堂上总是提起那句话:要把我感动得哭哦。
关于孩子们做笔记,数学课上也需要,特别是一些解题格式。我今天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遍,分步解题的写序号,写提示语,连单位和答语我都写好了。我四处巡视,看他们的记录情况,真的有孩子如我调侃的那样:“格式打折,有的甚至打五折,还的打两折,那怎么行呢?”有孩子陪我调侃:“那销量应该很好。”我说:“我不要销量要质量哈。”去到一个孩子的旁边,他几乎是变形记,我说:“我呈现一页别人的作业,到时让你家长看你的作业,回家可能会把你打骨折。”其他孩子都笑,他的同桌连忙督促他,好好写。
片段四:让学生先充分地思考吧
师:那么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样的不怕呢?自由读一读,并和同桌交流。
(我参与到最后一个小组去。来之前,一个孩子还在说,等我到达,他惊讶地看我,我示意他们继续。)
生1:我认为是“三军过后尽开颜”,你看嘛,都喜笑颜开了。
生2:我也认为是这句。
(这时前面的孩子转过来,告诉我他们的答案也是这句。现在轮到我惊讶。)
我:问题是要找出体现这些不怕的句子,而你们找的句子是:都喜笑颜开了,可能说明之前还是有些怕,事情成功了之后当然都喜笑颜开了,因为轻松了啊。
(四个人都面面相觑,其中有两个孩子点头,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啊。)
我:你们再去读,再去读,哪些句子体现不怕?
生1:是不是这句呢?五岭逶迤腾细浪?
生2:细浪,细小的波浪,应该是。
(还未具体分享,时间到。)
师:现在谁来分享一下?(生1举手)
生1:我觉得是五岭逶迤腾细浪,因为山那么多,但他们走起来都觉得是在走细小的波浪。
师:真的有细浪吗?
生:没有。
师:那这里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就是夸张,引起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抓出后面的文字进行板书。)
这一段里,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紧,要渗透的东西也比较多,所以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多深入。当我们急于想要学生给出答案时,那个答案一定是苍白的无力的。其实,我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总想着快点把流程走完,任由那些孩子囫囵吞枣。
如果我来上这节课,可能就只有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作者最想表达什么?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就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特别在分享“对比和夸张”手法时做想象力的训练,字少情境多,让学生把那几个短句说得很长很长,意境也有,诗意也有,多好呢!
所有的教学都是相通的。
也许,我还是比较适合上语文课,抛开要去教拼音教生字教词语外,挺好玩的:说啥都可以,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当然,那种太直白的可以不要,尽量地丰富思想,丰富思考。只可惜,这样的教学肯定不适合考试,因为我一做语文阅读题就会离那个标准答案相去十万八千里。
还是安心当一个数学老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