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儿起,每年的大年初二都是这么度过的:
第一件事
大年初二一大早,天黑黢黢的,狗还猫在窝里,鸡还没有起床上班. 这时推开自家拴住的铁门,悄悄的晃到村边的别人家柴草垛边,迅速携起一捆儿就往家扛, 扛到家把它放到家里的锅台边,这件事就完成了.因为扛回的是柴禾,“柴”字发音通“财”,因而被我妈命名为“进财”,讨一个吉利,寓意今年大发财源. “进财”这件事有两个年俗要点,那就是柴禾尽量不从自己家的柴禾垛搬,第二就是如果路上遇到人不要出声儿,一旦出声儿,财就跑了. 有时我就在想,我们家人多,是不是每年进的财就多,以至于爸妈一年用的柴禾就不用准备了.

当然,除了“进财”,还有一件事也是要做的,那就是“进水”,早些年,都是要拎着扁担水桶去村边的水塔边去“进水”.但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拯救了我们,那就是自来水. “进水”这件事,就变成“拧开龙头,应有尽有”了!
第二件事
包合子,我记得这个传统是从我们家开起磨房才开始的. 老妈说,电磨房属于生意,但凡是做生意的,年初二都应该包合子,这样才能内外和睦、生意兴隆,我猜也是为了保证生意兴隆,这顿合子是非常舍得放肉的,因此这合子做的是非常好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年初二的这顿合子,是我最期待的,不是因为其它,只是因为好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我的印象里,以除夕为中点,把春节的餐食分为两个阶段. 除夕以前为第一阶段,只有两种食物,一种是包子,另一种还是包子. 除此之外,都是奢望.除夕之后,就有惊喜了,增添了一种美食,那就是饺子.俗话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但是我们家就是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大年初一的饺子包的不好吃,用我女儿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美味”. 因此在包子和“不美味”的饺子之外,忽然多了一种选择,居然是非常美味的合子,实在是一种惊喜,哪能不分外珍惜呢?
第三件事
大年初二,去姥姥家拜年. 这件事实在是重要而且印象深刻,以至于没有这个环节,这个年就过的不完整.

我们村后有一条小河,直直的通到姥姥家所在的村庄. 沿着河堤人们修起了土路,每年的初二,妈妈骑着“铁驴”自行车去姥姥家拜年,前边大梁上坐着弟弟,后边坐着我,颠簸而幸福,一年又一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自行车变成了汽车,可年初二去姥姥家拜年的传统,从未改变.
第四件事
自打结婚以后,按天津人的习俗,大年初二是要到岳父家拜年的. 因为日程安排的原因,总是要到晚上才能赶到岳父那里,以至于陪伴他们的时间一直很少,这么多年一直如此,说起来还是非常惭愧的. 晚餐照例是丰盛的一顿大餐,都是岳父亲自下厨,在做菜这件事上,岳父的手艺要是排第二,是没有人敢排第一的.

尤其是每年大年初二的打卤面的卤儿,食材并不繁复,可就是利用简单的食材,就能化平凡为神奇,味道非常的赞. 中国有名的山水画,都讲究留白,就是画上很大部分不着笔墨,只是留下纸的原白,给赏画着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我想这就是国画之所以韵味悠长的原因吧,而岳父的打卤儿,实在和国画的留白可堪一比.
其实每一件事的背后,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与问候,林林总总汇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我自己大年初二的仪式感,我想我的孩子们长大后,也会把这仪式感纳入他们的回忆,甚至也会同意我的看法吧.
什么是仪式感?我想就是让那一时刻与别的时刻不同,让那个地方与其它地方不同吧.
年末武汉爆发的SARI,让今年的大年初二变得与往年不同.

为了安全和健康,几十年来的传统都被打破,不去进财进水了,不包合子了,不去姥姥家拜年了,不去岳父那吃打卤面了,仪式感自然也都找不到了. 但我却想说,这些事不做了,但它背后的情感却丝毫没有减损,我想通过这篇文章,给我的亲人们带去问候与祝福:
希望我的亲人们,2020年身体康健,事事顺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