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唯物辩证法简释:
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当”, 甲骨文缺,尚,表示屋顶朝阳采光的天窗。當,金文=尚(屋顶向阳采光的天窗,表示采光平衡亮度,平衡阴阳)+土(财产),造字本义:交换(平衡)财产。篆文将金文的"土"写成"田"。
作动词,引申指抵挡,阻挡。 也引申为相抵,抵押、相等,相一致 dàng。 《说文》:当,田相值也。作形容词,引申为合适的,适宜的、相称、相配, 又引申指应该,必须, 还引指掌管,主持、充任、担任。 作形容词,引申为与事件的时间地点相一致的,在同一时间,也指事情发生的那个时候或地方。相当于“本”、“此” 。也指顶替、姑且作为、算是、认为、吃亏,受骗,另作介词,引申指对,面对,在等义。
多音字,读dāng还引申为应该、判罪、顶端、看待 、判决罪人、 过去的某一时间;以往 、铿锵声 、假使 等义。
三十根辐条围绕一根轴共同组成一个车毂(车轮),隐蔽除去辐条原有的功能,共同组合产生一个新(车轮)的功能(用处)。
固定松散的陶土按照目标揉合制成陶器,也是隐蔽除去了陶土原有的功能,共同组合产生一个新的(陶器)的功能(用处)
根据房间的规格凿制成门窗安装到房间,隐蔽除去了门窗的原有功能,共同组合产生一个新的(房间)的功能(用处)。
唯物辩证法哲学的角度看,三十根辐条组成一个车毂(车轮)即“三十辐共一毂”,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运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当其无”的过程,最后产生一个新的事物。具体的讲就是把辐条的某一特性(个性)按照共同的规律(共性)组合产生新的事物即车轮,而车轮同样的具有新的特性(个性)。用个性代表“有”,用共性代表“无”,那么,整个运动过程便体现了“有一一无一一有”的“有”与“无”的交换过程,即“当其无”。
同样的道理,揉合陶土按照目标制成陶器即“埏埴以为器”和凿制成门窗安装到房间即“凿户牖以为室”都是体现了这样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共同的普遍运动,而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同时,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个人与集体的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统一观,也就是“抱一”。
2.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利,甲骨文字形是从一根禾苗到收获三粒种子,体现了从无到有的增益过程,体现了个人顺畅发展的过程。
用,甲骨文字形是多块木板合在一起产生的功能性,也是体现了从个性到共性的转化过程。
所以,有了个性的存在并强化个性是为了个人或个体的发展,有了共性的存在并强化共性是为了集体或整的发展。
个性与共性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存在,是一对哲学范晴。所以,个性与共性既对立又统一。在生活中既强调个人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强调集体利益,发挥集体优势和整体力量,树立整体观和大局观。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包容个人,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的目的。
(郑裕波 校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