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练小工具9:有无相生
《老子》第十一章:
古代车轮三十辐共一毂gû,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如图,古时候的车轮是由三十根辐条构成,取法于月数,所以叫做“三十辐共一毂”。毂是中空的,这样才能套在车轴上行走,所以说“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是搅和,“埴”是泥土。埏埴就和泥巴,和泥巴制陶器,陶器都是空膛的,死圪塔就盛不了东西了,所以说“当其无,有器之用。”
“户”是门,“牖”是窗。有了门窗就可以住人了,小黑屋谁住啊,那是关禁闭,所以说“当其无,有室之用。”
毂、器、室都是有形的物体,有形的物体是拿来用的,形体是产生功用的物质条件,有形之体之所以能“用”,是因为它构造了“无”,而功用恰恰是因为“无”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庄子·外物》: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惠施跟庄周是老朋友,老哥俩每次碰到一起就掐架。这一天,惠子跟庄子说,庄哥,你说的那些都没用。庄子说,知道了“无用”之处才可以谈“有用”啊。大地广大无边,可是人站立的地方,只有这么一丢丢大小,这一丢丢之外的地面,有没有用呢?如果说没用,那么就把这没用的地面挖空,挖到黄泉那么深,这样你容足的那一丢丢有用的地方还有没有用呢?惠子说,那就没用了。庄子说,就是嘛!这就是无用之为大用。
现代人有一个大谬误,就是把“有”误认为“占有”,以为占有了才好用啊,才用得爽啊,比如家家都要买辆私家车,私家车和租车都能满足出行的功用,但是用起来感觉不一样,这是心理上的问题。
随者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特别是5G的应用,共享经济将会迎来大发展。以后房子车子家具都不需要拥有,借来用就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G产Z义指日可待。
而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有了产权才能交易,经济发达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的占有欲,搞得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的脚步。沿着资本主义这条路是实现不了G产Z义的,物质再极大丰富也不可能让每个人拥有每样东西,但是共享经济可以。
事实上“占有”往往会障碍“使用”,比如“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占有给人一种心理错觉,我想用随时可以用,反而就不着急用了。想一想我们的收藏夹里藏了多少好文章?收藏了多长时间了,对自己的成长有用吗?
有一个广告词叫做“你值得拥有”,在我看来这是最“恶毒”的广告词了,“拥有”就是一根绳子,把你跟那个东西拴在一起,那个东西就像拴狗桩一样,拥有得越多就仿佛有千万条狗链子拴住你,生命还怎么绽放呢。
所以,老子提倡的生活态度是: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创造了它却不据为己有,培育了它却不觉得自己能个,有了成就却不自我夸耀。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明白了有两种生活观念: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使用。
持”占有观“的人,他活在“有”的世界里,有了就踏实了,也就被拴住了。挣了钱都搁银行里,舍不得花。他不会很穷,也不会很富,未来什么样,都能看得见,因为跟今天一个样,活得很可怜。
持“使用观”的人,他活在“无”的世界里,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他要的是使用权,他擅长整合资源,别人的钱如同自己的钱,能拿来用就行。这样的人往往能把事业做大,虽然风险也大,未来不可预测,因为不可预测才有趣味。
我蛮佩服某些企业家的,可以负债几百亿创业,人品且不说,无中生有的能力甩出我这样的小老百姓好几十条街都不止。
”有“和”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考你一个小问题:
自然数与偶数哪个多?
思
考
一
下
如果你回答自然数多,那么每个自然数乘以2,都得到一个偶数,你又怎么解释呢?
在无穷的境界里,大小多少都失去了意义,这就是佛家说的”芥子纳须弥“,”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活在”有“的世界,往往被自己编织的大小多少之网所束缚。活在”无“的世界里,因其无,反而起大用,随时起大用,随处起大用,灵活得很。
我们常说“无中生有”,确切地说,是因”无“起“用”而生”有“,中间有一个“用”作为桥梁。
无中生了有之后,不能复起占有之心,还必须“有还于无”,始终保持在”无“的世界,才能随时随处生起大用,一旦留恋于”有“,不还于“无”,则落入”有“的枷锁里了。
《列子·黄帝篇》讲了一个”鸥鹭忘机“的故事。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这个渔夫,天天跟海鸟嬉戏,毫无障碍,一旦起了抓鸟之心,鸟儿就不跟他玩了,其实抓来了还不是跟它玩吗,这就是占有心妨碍了功用的例子。
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积”。
想想我们生活的逻辑,是建立在“有”上面呢?还是建立在“无”上面呢?我们的注意力和行动,是指向“占有”呢?还是指向“使用”呢?
此中有大用在,今天我们只讲一个小用。
Step 0,你是否感觉到被卡在某个情境中,不知如何应对。如果是,请继续。
Step 1,问自己,在这个情境下,我是谁?穷举你所有跟这个情境相关的身份:
我是A,我是B,我是C,...
Step 2,打掉既有的框架,相当于解开一条条拴狗链,把自己置于“无”的境地,从而释放潜藏的可能性,重新生起“有”来。
如果我不是A,也不是B,也不是C,...那么我可能是D?是E?是F?...
Step 3,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你想重新建立的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的框架,一个临时的“有”。
我决定,我可以是D或E或F...,或D+E,或E+F,...因此我要采取的行动是...
我们往往是被现有的框架困住了,通过这三个步骤,推倒现有的框架,让自己回到“无”的境界,也许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