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对父母,能生出迥然不同性格的两个孩子,也是匪夷所思。在同一个环境下长大,还是同父同母,实在搞不清,我和弟弟为啥会反差如此之大。
难道说我们两个有一个抱错了。有时候会和弟弟争论这个问题,如果真抱错,那一定是他。因为像他这样性格的人,确实在亲生父母,甚至说七大姑八大姨,远亲的基因都找不到他这样的。
如果说我是社交恐惧症,那弟弟无疑就是个彻彻底底的社交牛逼症。他的社牛症,在他还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摇摇晃晃时就体现出来了。
妈妈讲起弟弟小时候的“光辉历史”,脸上还能洋溢着当年对弟弟屡教不改,无可奈何的表情。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平房,两三岁弟弟就喜欢没事出去串门,经常是妈妈饭都做好了,却找不到人。
妈妈不是在邻居家饭桌上找到他,就是他被别人抱着送回来,即便被送回来,那也一定是吃饱喝足被送回来的。
据妈妈回忆,有一回弟弟跑出去玩没找到,周围的邻居家都找遍了也没找到,其他也没什么能找的地方,妈妈正在家门口因为找不到他发愁。远远看到一个男的骑个二八自行车,弟弟端坐在前横梁上,手里还拿着一串吃了一半的糖葫芦,嘴巴里还嚼着糖葫芦就出现在妈妈面前。
来人说是弟弟拦住他说找不到回家的路,让他帮忙送回家,并大概说了住的位置,人家刚给他抱上车,他又说,叔叔你人这么好,能给我买个糖葫芦吃吗?我好饿。人家就果断买了给他。妈妈千恩万谢的,的亏当年人贩子少,要放在现在估计早被人贩子拐卖了。
因为弟弟,妈妈成了单位和住宅区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之所以那么多人心甘情愿被他“骗吃骗喝”,左邻右舍都说他嘴甜,进了人家门就说:“奶奶你家做什么好吃的,老远都闻到了,可香了,能让我尝尝吗?”
这一尝基本就是吃饱的节奏,其实妈妈说当年我们家的伙食还是不错的,周围的邻居很多家都吃的粗粮,桌上没有荤腥,但这丝毫不影响弟弟去别人家混饭吃。果然别人家什么都比自家的好。
即便后来离开好多年,在回到弟弟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很多老邻居见了弟弟,还是会津津乐道聊起他小时候混吃混喝,吃百家饭的事情。
难怪老话常说“好胳膊好腿不如长一张巧嘴,嘴甜的人哄死人不偿命。”如今小女儿也如弟弟一般,长了张巧嘴。完美继承了舅舅嘴甜的基因。
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她淘气闹人,或者不听话时,我只是声音大些训斥她,她就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哭着说:“妈妈,我这么爱你,你还训我。”瞬间让人就不忍心训她了。
后来惹我生气了,又不舍的训,我就装哭,一两岁的时候她小,总会耐心的抱着我拍着我的后背奶声奶气的说:“好了,别哭了,我不惹你生气,我乖乖的。”后来大了发现我是骗她的,也会说:“好了,别装哭了,累不累,我乖就是了。”
三岁多和姑姑出去玩,有人问她谁对她好,她说姑姑,人家又问她为什么不是爸爸妈妈,她说因为姑姑带她玩,所以姑姑好。
爸爸问她谁对她好,她说爸爸,我问她谁对她好,她说妈妈,当我和爸爸同时在场问这个话题时她会说爸爸对她好,然后悄悄在我耳边说,在我心里你最好,但是爸爸心眼小,我怕他生气。
三四岁时,每到假期,经常姐姐在家带着她,姐姐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她就哄着姐姐拿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给她吃,不然等爸妈回家她就告状。可是没有一次她履行过承诺,总是零食也吃了,爸妈回家她照样打小报告。
小女儿的察言观色和嘴甜的能力,用在了家里所有人身上,而她也因为嘴甜备受所有人的喜爱。看来嘴甜真的会吃四方。不知道这算单纯的嘴甜,还是情商高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