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是具有普适性的,普适就注定只能是个框架、或者说纲领,颗粒度不够,我写出来的也都只是很有道理的大道理,所以我会着重且重复性的强调行动,只有在执行的过程中才能把颗粒度磨细。
所谓“专业”,就是个颗粒度精细程度的问题,在一个领域,行业顶级专家就是能达到分子级别。
撇开修炼过程谈改变,都是耍流氓。
我们知道自古手艺传承讲究“徒弟一大把、真传两三人”,其实并不是师父有意藏私,一颗好苗子可以是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师父要能教出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也是毕生所愿,比如杨昌济,一生两个弟子,教员和蔡和森。
只是一个人成才实在是太难了,需要师父日夜心血的浇灌,为什么师父对爱徒比亲儿子还亲?那是双方共同交付的结果,双方的交付程度一点不输于夫妻成亲的、甚至更甚。
这种关系最利于培养成才,只是成本太大、且可遇不可求。
那有效的成长方式就是尽量接近于师徒的关系,行业中、生活中,时间精力的足够投入,以及有足够的信任做依托。
再次一点的方法就是始终明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听起来有些功利,但却是唯一有效的进化方式。
比如我自己的目标就非常清晰,就是自我迭代,所以我每天的时间精力就大量的投注在读论文、请教牛人、做趋势推演、并真金白银的押注,一切有利于自我迭代的就做,不利的就规避,完全不会受什么人情世故的束缚。
这就涉及你靠什么立身的问题。
人人都喜欢自由,但“自由”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往往由赖以为生的手艺决定自由度,生存资源或者直接说钱的来源就是你弯腰的对象,你想要啥就要献祭相应的代价。
我可以只写我自己真实的大脑进化历程,完全不考虑可读性、普适性、语气等等,因为带给我收益的是我的大脑,日日不断的写作之功就是我给大脑迭代的献祭。
其他一切领域,本质都一样,你要万分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到底是谁给实现目标的可能。
再强调一次:你要万分确定自己想要啥、以及死死锚定带给你实现目标的人、或事。
除此一切都是虚妄。
依我看,很多人迷茫,就是没想清楚自己想要啥,以及处于种种原因,做不到对那个“贵人”进行饱和式资源投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