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住在长顺中街

住在长顺中街

作者: 晚晴_fe62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19:56 被阅读0次

    某天看华西报,看到一个征稿启事“街道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其中流淌的是生命的节奏,历史的潮起潮落。交错纵横的小街小巷,更是一个城市空间里最让人流连的特色人文风景。如果你有关于成都街巷的生活记忆,有这些寻常巷陌的平凡故事,欢迎投稿”。  它让我想起了我从小长大的长顺中街,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我们家,父母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江苏迁到四川后一直住在少城,虽然搬过多次家,却没有 离开过长顺中街。

    原来的长顺中街

    长顺中街南至实业街、商业街,北至东、西马棚街,东边有商业街、娘娘庙街(现在的商业后街)、黄瓦街  、长发街、东门街、东马棚街 ,西边有实业街、栅子街、奎星楼、吉祥街、槐树街、西马棚街,在这不到一公里的长度上,有两个煤埸(一个在东门街,一个在栅子街)4个馆子,(品香、治德号、张麻子、口口香),其中由姚伯伯主厨的治德号蒸牛肉是最有名的,曾经上过人民大会堂的国宴。有两个杂货铺,(黄瓦街对面一个,东门街口一个),还有一个粮店、一个碗罐铺、一个小百货店、两个纸烟铺、两个茶铺,一个在东门街口,一个在黄瓦街的叫“一一”茶馆也就是人们喊的”棒棒茶馆,两个理发店一个叫“三江理发店”,一个叫“儿童理发店”,还有一个叫萧长兴的中药铺,一个潘家糖果铺。

    在计划经济的60年代,住在长顺中街,不用走出街,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上都能解决,生活是非常方便。

    在这里住的人也是很多元化的,按地域分,有抗战内迁的下江人,北方人,有满、蒙的后 裔 ,更多的还是成都周边的四川人。按文化层次分,有目不识字的劳苦大众,有学贯中西的爱国人 士,有精通国学的文化名人, 例如被我们称为吕伯伯的老先生就是写得一手好字的文化名人,我们父亲81年病逝,就是请他写的挽联。

    在那粮食紧张、物质缺乏的困难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但邻里之间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如陈姆姆、范姆姆、龚姆姆、高孃等等老人,相互伸出帮助之手,共同度过困难时期,我弟弟六一年三岁的时候有天饿得直哭,住在黄瓦街口的一个孃孃从她家端了一碗饭给我弟弟吃,至今我们都记得她的名字叫查素君。我入少先队,因家里穷买不起白衬衣,还是借邻居李燕林的衣服。

    现在的长顺中街

    一九七六年我生病,(蜂窝组织炎)需要打青霉素,因闹地震,医院没有药,是范芳的哥哥给我找的药。龚家的老大、老二、范芳的爱人等轮流用自行车搭我去打针。还有大宝、小宝在我妈生病的最后时期多次来看我妈,这些友情终身难忘。

    从出生到搬迁离开长顺中街,几十年的时间,我从没亲眼见过邻里之间打架斗嘴, 就是有点小矛盾也很快就握手言和。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现在的长顺中街再也不是原来狭窄的小街,变成了双向通公交车的大街。两旁底矮的平房也变成了高楼大厦,商铺一家紧挨一家。

    而我们这些小时侯6至7岁的小伙伴都变成了六十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祝愿大家多保重身体,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每年老邻居们有一至两次的聚会,让我们的友情直至永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住在长顺中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se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