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一环,一定要将自己的想法系统地分享给别人,接受他人的反馈,甚至是批评。”
01
—
在前不久的文章中,我描述过这样一个概念:
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架构“模型”的“机器”,它的一大作用就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
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大脑都会努力接收客观世界的信息,然后通过思维处理,在大脑内部构建出一个“主观世界模型”。
这个模型的完善程度,就决定了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
但不同的人,肯定会构建出不同等级的模型:
有的人热爱学习、乐于思考,具有系统思维,构建的模型就很“丰满”。
有的人固步自封、不爱动脑,缺少大局观,构建的模型就很“骨感”。
显然,“骨感”的模型是不足以分辨复杂逻辑的。
这就好像,一张详尽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城市的详细状况,而一张简略的地图只能让我们知道一些基本的道路信息。
所以,我们需要保持思维的活力,在能量充足的前提下,形成思考的习惯,主动“喂”给自己新鲜有效的信息,不断给模型标记、画线、填充,逐渐完善模型。
只有这样,我们大脑中的“主观世界模型”才有可能更加接近客观世界的真实样貌。
02
—
以上的这个概念,让我想起了自己积极推广的“项目套路”。
前些时候,有位同事就来跟我反馈:
你的套路只能解决问题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确定的东西。
而我想要的模型,首先是要能发现哪些复杂性问题,是不是问题都“显性化”了,有了这些问题清单,才能一一对照着拿出解决方案啊!
他的这些反馈,还真说中了我的“痛处”:虽然我熟知这个模型,但不能总使用一套逻辑去解决问题:
单一的模型,忽略其他的解题方法,拒绝更多的可能性,这其实就是在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就像查理·芒格说的那样: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
03
—
幸运的是,有了互联网和AI的帮助,完善自己的模型并不难。
我当下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去了解一些陌生领域的基本知识,获取新的信息。
让自己始终保持和新事物的连接,不断去学习,确保不被它“甩下”。
其次,主动找机会与领域的牛人交流,拿别人更完善的模型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在交流前,最好多花时间做一点儿功课,至少确定一下自己需要问哪些核心问题,以及需要哪些信息才能做出理智的决策。
最后,最最重要的一环,一定要将自己的想法系统地分享给别人,接受他人的反馈,甚至是批评。
这样做,不仅可以通过分享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认知,更可以通过别人的反馈来发现自己模型中的问题和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4
—
最后总结一下:
世界瞬息万变,经验只代表过去。
如果我心态上不能适应变化,又没有思考的习惯,也不主动接收给外部的信息。
总是把自己锚定在原有的位置上,那么地图还是那幅旧地图,认知还是那个认知,模型永远还是那个老模型。
面对这个陷阱,我要做的是,保持住自己的好奇心,让自己有一种开放心态,先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经验主义,然后再提升自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