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读书群后为了打卡方便,开始在豆瓣上写读后感,字数不多但都是当时读完后真实的所感所想,所以我没事就喜欢回去翻翻。那些几十字几百字的小短评,像留在初雪天的脚印,浅浅淡淡的,没有什么内在规律,也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就那么随意地存在着,仅证明我来人间一趟,曾和那么一些书擦肩而过。
我在深夜,在午后,在什么都不想做的很多个时刻,像古稀老人翻阅陈旧照片一样翻阅着它们,一点点回忆那些因为它们而有了独特风味的我的生活,内心感到无比地幸福和充盈,然后便对今后的人生充满了希望,觉得有那么多书等着我临幸,哪怕岁月悠长,也无所畏惧。
闲来无事,把一些读后感集中起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它们能像野花一样点缀你的人生旅途。
01 梁实秋《雅舍小品》

手机上看了两篇后买了纸质书来看。如果不是买了纸质书,恐怕是读不下去。这种抒情、讽刺的小品文,带着那个时代文人的气息,捧着纸质书读,能够减少时空隔阂,语句和想法很是有趣。在手机上看电子版的,像微博小作文,有点矫揉造作和杠精的味道(当然不是说文笔不好)。
文章都不长,一篇3页左右,很适合茶余饭后睡前或者等人的时候看,文中所吐槽的各种现象,现在也不少见,读的时候想想身边人和事,也确实如此。
有种上帝视角俯瞰众生相的意思,也能用来自省。
02 海明威《最后的访谈》

薄薄的一本,读来很是有趣。不愧是硬汉作家,说起话来刚的一批,真是难为采访者了。
很喜欢海明威的性子,喜欢他对待写作的态度,尤其佩服他的自律。作为一个严重拖延症患者,真的很羡慕前一天做了额外的工作第二天可以毫无负罪感地去钓鱼的那种感觉。
书中不全是对话,有不少采访者对海明威居所和行为观察的文字,信息量更大一些,像在看纪录片。
03 保冬妮《冰糖葫芦,谁买》

老人、糖葫芦、小猫咪这个搭配本身就很甜很暖很可爱。不管这个故事本身有多无聊(成人视角的无聊),只是看着白胡子老爷爷走在雪地上,火红的冰糖葫芦杵在冬天里,毛绒绒的尾巴从衣服下露出来,就觉得心都要化了。
今天给自己买了小蛋糕,儿童节快乐呀!
04 斯蒂芬·金《它》

看完了,一个书友说,一个劫后余生的秃头中年男人笑得像个孩子,对我来说,这就叫唯美。同感。
“他笑起来很年轻,有没有秃头都一样。”故事到这里结束了,无数同样的故事还在上演。被大人误解的童年,被同学欺负的窝囊废,对未知的恐惧,挥之不去的自责,可恨又有爱的原生家庭,珍贵的友谊……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长大也一样,遗忘也一样,勇气也一样,爱也一样。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本书我一定要买下来,以后还要看好多遍,这一遍急着看故事,后面要好好享受一下大佬的写作技巧,真的有爽到!很喜欢!
05 威廉·戈尔丁《蝇王》

主题不错,能引人思考。人类从原始社会一步步走到今天,披上衣服,思考,学习,创造,变成了文明人。可这到底是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果还是人性进化的结果?如果剔除所有后来的文明,没有工具,没有文字,没有科技,智慧不能当饭吃,思考变得没有意义,我们是不是都会重新变回野蛮人,靠武力值分高低贵贱,靠不要脸获得资源?
人物和情节有点乱,人物互动场景和自然景物描写看好几遍还是出不来画面感,看评论都说是翻译的原因,买书的时候可以避开。
象征意味很浓,评论里都在做阅读理解,感觉适合学生们读。
看的时候一直觉得这本书是男生读物,男生看应该会有共鸣吧。我作为女生,不太能和里面男孩子们那种领地意识、英雄情结共鸣。
但是西蒙死的时候我哭了,很喜欢这一号的男生。(完了,看啥书都能看出爱情……)
06 天然《生活蒙太奇》

一开始还不太懂是怎么蒙太奇的,只是觉得一个个小碎片很可爱,有平平淡淡的日常,有奇奇怪怪的视角,有无厘头的想法,碎片之间有一些关联的小心思,也有一些其实并不怎么能引起我的共鸣。
一直翻到附录,我才恍然大悟,然后为自己不留意细节而惭愧。原来那些碎片,都可以打乱、截取、重新组合,有新的意义,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一些悲伤的,截取后变得十分美好,毫无违和感。里面的人物、动物都曾作为主角,也曾作为不起眼的配角。我之前居然都没发现,就像我错过生活中的许多小美好一样。
也是一本想买回来看的书,内容和形式都不错,翻纸质书才更有意思。
(注:口味比较杂,见笑啦~欢迎荐书,期待共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