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家长问我,现在学生早恋现象非常严重,为什么大学和中学的课本里面,还有很多爱情的内容?
的确课本有很多诗文,是关于爱情的,而且有一些还是向往追求热烈爱情的内容,甚至没有所谓的“微言大义”,没有文以载道的教化,直戳戳就是爱情!
为什么课文要选入爱情的内容? - 草稿 - 草稿 - 草稿比如《关雎》、《静女》、《蒹葭》、《氓》、《鹊桥仙》、《雨巷》(也许有人会认为“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某种象征,而不是真的恋爱对象)、《致橡树》、《我愿是激流》等等。
我会反问家长,课文不选有爱情内容的文章,难道学生就不早恋了吗?
家长往往语塞,可是他们还是不会理解,所以心里有很多疑虑。
我在第一次讲爱情内容的课文时,也有过这样的疑虑。
我第一次讲的课文是齐怀远的《刑场上的婚礼》。那是表现革命党人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的爱情。
男女主人公在第二天将要走向刑场的时候,决定向所有人公开他们的爱情,而且在刑场上举办婚礼。
为什么课文要选入爱情的内容? - 草稿 - 草稿 - 草稿之前,他们在工作中由于长期假扮夫妻,早就有了很深的感情。但是由于工作纪律等等原因,一直压抑,没能表白。直到死神将要前来叩门时,他们的爱情才开出了最壮美艳丽的鲜花!
这样的内容,家长能够接受,教师能够理解,领导也能够包容。
但是更进一步想,不管无论如何,课文里面选取革命党人的,感人的爱情故事,毕竟还是“爱情”故事。
扯得再远一点儿,文革时期的所有的影视作品、小说、诗歌散文,都把爱情题材作为禁区、雷区。
那时候的男主都是光棍,女主好像都是寡妇,不食人间烟火,不谈男欢女爱。
八个革命样板戏,更是把这种倾向发挥到了极致:那些慷慨激昂的女主人公,天天都是“穿着红衣裳,站在高坡上,天天指方向”。
学生课本更是不可能提到爱情两个字。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在各个领域都希望能够冲破思想的禁区。在课本编排上,尤其是语文课涉及爱情内容方面,也是禁区试水的行为。
怎么办?我们的编者非常聪明,用革命标签,作为爱情的通行证,总算有所突破了。
至于后来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热烈的爱情诗文,才算得上真正有人文色彩的教育素材。
这些素材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要在学生的观念上树立什么呢?
一句话,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
一.情爱是人永恒的属性,用圣人语录来说,就是食色性也。
二.文学是人学,所以必须要研究、叙述和描写人的那点儿事儿。爱情和死亡是文学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
为什么课文要选入爱情的内容? - 草稿 - 草稿 - 草稿三.在爱情题材入选课文的问题上如果闭目塞听,无异于掩耳盗铃。一群领导、专家、教师,在孩子面前装聋作哑,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行吗?
学校不是象牙塔,不是修道院,它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学校就会有什么,学生就会接受什么。
四.在“堵”和“疏”分歧点上,后者无疑是高明的。
目前社会上流行各种各样的爱情观。绝大多数都有点走偏,甚至非常有害。
如果孩子们不加批判的,甚至奉为圭臬,将会对孩子们的一生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作为教育者,与其消极的回避,不如直接面对。所以大大方方、光明磊落地在课文里选,在讲台上讲,是教育者唯一可做的事情。
比如,在拜金主义观念下滋生出来的攀附、炫耀,为了物质享受可以没有任何底线,女孩子们一心想嫁入豪门,男孩子一心想娶董事长的女儿,爱情完全被异化了。
再如,及时行乐的滥情主义,只重视感官快乐,无视纯美的情感。
这种畸形的爱情观在全社会甚嚣尘上、大行其道,不仅仅青年学生会迷失自我,就连很多成年人,也都习以为常、视为当然。
所以当我们学习敬礼的时候,不仅为晋女的外形的美,更为她那种淳朴的爱情观所打动,一个通红的主管,一个郊外采来的野草,都能让人怦然心动,甚至一生相许。这样的爱情何其纯洁、动人!
当然为了教育女孩子,自重自尊自爱,在爱情方面谨慎行事,可以诗经的《氓》作为脚本,告诉女孩子“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陷于爱情,尚可以解脱,女人一旦堕入情网就万劫不复!
教育女孩子要像舒婷的《致橡树》里面的橡树一样,做个有担当的男人,像木棉树一样,做一个独立而重感情的女人。
通过这种经典文本耳濡目染的形象教育,远远要比思政课单薄枯燥的说教,来的更加生动,作用也更加深刻、持久。
有鉴于此,我觉得课本里的爱情内容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甚至建议可以开设一个以时尚、新鲜,三观正确的正能量文学脚本,作为语文爱情读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