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文章说山西襄汾县的汾城古镇建筑群位列“中国十大古建筑群”之一,不知这“十大古建筑群”是哪家给定的,也不知“十大”都有哪些,但看了文章,觉得汾城还是值得去看看。
襄汾县在临汾地区,晋中偏南,汾河静静流过。
(汾河黄昏)汾河边的帝尧酒店是从网上订的,“水景房”158元,不出门就看风景。出酒店门就是河滨公园,树茂草丰水美,安适静谧。
汾城古镇离县城30多里,第二天起个大早,打车30元,顺利到达。
古镇是网上的说法,实际上是襄汾县汾城镇,只不过有不少古迹而已,和乌镇、南浔那样的古镇不大一样。
这是一个神秘的所在,那些没有修葺的殿堂、至少是60年多前的街道和两边的建筑,看着,恍若隔世。
从一个古旧的砖切大门洞进去,东西各有一座木牌坊,脚下一条笔直的石板路,路北是城隍庙,路南是文庙,城隍庙的大门对着文庙的后门。这两座牌坊都属于城隍庙,这排场,显示了城隍庙地位之尊。
(东牌坊) (西牌坊)(城隍庙的正门对着文庙的后门)
明朝的城隍庙地位很高,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各级官员上任,要去城隍庙宣誓就职,廉洁奉公。当然了,宣誓归宣誓,腐败归腐败,这是制度使然。
踏上这条石板道,你就被折叠进了历史,如梦如幻。
交20元门票钱,文保所的大婶拿钥匙依次打开两庙的大门,顺便给我讲解。
院子空旷寂静,殿堂和廊住都有些破旧,似盖了层灰尘,不见红漆翠瓦。满院子的森森古柏,除了我再没游客,陡增阴森。但历史的厚重,也就在此。
我喜欢这样的环境,森然萧索,没有风,没有花,没有穿戴花花绿绿的游人,也就不知四季,一切都在想象中。
城隍庙里,一座座没经修饰的高大殿堂,孤零零地审视着我们,顿觉压抑。
(城隍庙山门) (献亭与正殿) (钟鼓楼) (戏台)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现存的多数建筑为原构,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各殿的神龛塑像皆无踪影。
文庙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相传是唐朝。元代曾重建,现存建筑是元明的。文庙里的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等主要建筑都还在,里边的塑像也没了。
(文庙大成门)文庙里有很多石碑,有的碑刻还出自名家之手,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城隍庙和文庙是汾城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指这两座庙。
听大婶讲,汾城属于北魏时设立的泰平县(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到唐朝贞观年间,把县城搬到汾城,后来一直延续下来。民国初期,因为全国有好几个太平县,山西的太平县就改名汾城县。1954年,汾城县和邻居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这里降级为汾城镇。难怪呢,一个镇不该有文庙、县衙、城隍庙、社稷庙等设置啊,原来曾经是县城。
在镇上没有目标地行走,很随意,街头有卖小吃的摊贩、不急不慢的居民,还时不时闪现出古老的历史。
(炸油糕)走到南关,远远就看到石坡下有一座单券单孔廊桥,近看,标牌上写着洪济桥。
(洪济桥)这座桥建于金大定23年(1184年),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是在北京,这古桥就火了,毕竟历经了900年风雨,围绕它的故事也少不了。可在这个小镇上,它只能默默并顽强地存在着。
文保所大婶特地嘱咐我说,社稷庙在南关卫生院里,你直接往里走就行,别人问你找谁,你都别回答。但不巧,这天社稷庙的大门锁上了,只能从门缝里拍照。社稷庙建于明初,献殿、大殿、钟楼鼓楼、东西两庑都还在。社稷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汾城古建筑群的一部分。
(社稷庙大门紧锁)汾城镇十字街中心,早年间是县城的绝对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楼,15米高,是这一带的制高点,底座拱洞通往四街。
(鼓楼)鼓楼的四周,应该是解放后认真规划建设的,也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这些文革前的建筑如今还在使用,但已很破旧了,拍个抗日剧是绝好的外景地。
(鼓楼四周的老房子) (鼓楼四周的老房子)一路走来,古老的建筑一座座,除了文昌阁、古塔,更多的是不知出处的古老房子,有的还有“文革”的标记。
(文昌祠)回程,本想坐公交,但等了半小时也不来。后来遇到回县城的顺风车,车主挺厚道,只收5块钱。物有所值,如果坐公交也是5块钱。
襄汾的年轮,时而600年,时而200年,时而60年,在这不大的空间里行走,穿越的感觉挥之不去。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话不假,因为大多是原物,襄汾的古老就是印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