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于是就一直不停的收藏,但事后却从不去查看,感觉自已每天都这么累,每天在不停的输入,但遇到问题时还是解决不了。
一直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收集和整理,但是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一味的沉浸在学习和收集中,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收集而收集,想法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这样只能是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根本就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自然下的药也是不对症了。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从深度思考法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深度思考,日常训练方法三个维度进行闭环展示,教我们学会有效思考,避免学而不思、思而不得的困境,提高解决能力。
平井孝志,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MBA、博士,庆应义塾大学特聘教授,早稻田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曾任职于贝恩咨询公司、戴尔、星巴克、罗兰贝格,在经营战略、市场营销、逻辑思维等企业培训方面经验丰富,擅长战略制定及辅助执行。
看了那么多书,转化成解决能力的却很少;学了那么多的模型,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平井孝志通过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直击问题本质,寻找问题根源,最终对症下药。“系统动力学”的深度思考法分三步走:第一步,建立问题模型;第二步,解读动力机制的方法;第三步改变固有模型。
本质,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键点,它与模型和动力机制是相连的,找到这个关键点,就可以得出有效的答案,就像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即视感。
那模型如何建呢?第一个是从多方位进行切入,围绕“输入源”“输出点”“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5个点进行。
输入源是指要放入模型中的东西,比如说学习所投入的时间,自已掌握的技能,栽一颗果树等。输出点是指投入后你的产出成果。比如你投入了时间学习,可能会提高成绩;投入技能,为顾客提供服务;栽一颗树,开花结果了等。
竞争关系是指输入和输出互相竞争的对象,比如学习,有同桌和同学,但也有其它学校不同水平的竞争。合作关系是指一起互帮互助的对象,比如学习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家人的关系等。
影响者是间接对模型产生重大的影响要素,比如考试政策、公司的老板,可以令变化加速,改变模型的前提。
在建立模型时,一定要从以上5个方面进行全面思考,考虑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得出接近精准的模型以及条理清晰的答案。如果你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再次确认这5个要素是否考虑周全。
第二个是增加思路的厚度,考虑层次结构。那什么是增加思路的厚度呢?举个例子,去面试一个公司的岗位,为了得到OFFER,面试前会收集该公司的信息,提前准备面试问题并进行练习,了解天气和交通路线,准时到达面试地点、自已的专业能力展示等。这些都是离开面试本身,与它相关的因素进行考量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第三个是注重因果,忽视相关。因果关系是指在两个事物之间真实存在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而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事物有关系,但并不互为因果。比如,你和爸爸,父亲是奶奶的孩子,也是你的爸爸,但不能说你奶奶的孩子都是你父亲,这里面可能还有姑妈。
因果关系常常被相关关系误导,但实际上两者千差万别,如果不是因果关系,就要试着找背后隐藏的第三因子。
搭建模型需多方位、多层次、注重因果。
模型建好以后,就要开始对动力机制进行解读。解读的首要点是寻找“拐点”。“拐点”这个词我们总会觉得很难捉摸,但它总是有迹可循,比如说很火的比特币和自媒体,这两种生态是很多人的人生拐点。随着时间的变化,关键的要素便会发生动态变化,很多情况下能否捕捉到拐点是很重要的。
关键点隐藏得很深,往往难以捉摸,事物的“相”会忽然发生变化,随着时间轴展现的动力机制已然不是连续的状态,比如说微信公众号流量获取不再那么容易,突然出现了很多的问答平台,本质都是流量,但性质却完全不同了。
对于相变,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身的量变,另一种是外界大环境的变化,“相”一旦改变,动力机制就会随着改变,解决方案也要相应调整。
相的改变自然会带动深层次的改变,一般来说,越是深处的层次,对事物的影响越潜移默化,最终成为引发根本性相变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本源动力,比如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对于这种本源动力的影响,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的运行过程十分缓慢,很难捕捉,所以对于这种本源动力一定要重视,才有可能防止预期之外的“相变”发生,就算发生了,也有更大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通过模型和动力机制找到问题的根源之后,我们需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多人看到问题后,会采取一些措施,但是模型却依然自行运转。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必然要改变模型。
改变模型,需要一个支点,那如何寻找这个支点呢?支点往往与本源动力相关,或者是作为模型中存量性的要素,可以追加本源动力施以影响的循环、去掉存量性要素的“栓”,比如拔出浴池的出水栓使水不再溢出。这使得整个模型的运转由你自已掌握,达到治本的目的。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平井孝志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深度思考法的两大关键—现象背后的模型及动力机制,通过深度思考、改变模型达到治本的目的。当问题来临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的根源,通过深度思考,找出逻辑清晰的解答,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网友评论
可是,这种随笔散文,毕竟跟应试作文有区别。
【高考原创作文】专题收录原创高考应试作文,投稿须知:
https://www.jianshu.com/p/e0b362ef9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