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朋友圈先后看到两篇阅读量很高的文章,一篇是本村发小陈振儒先生的《文明陈村颂》,一篇是邻村同龄人张三平先生的《古村伏珠》,读起来真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十分的亲切和温暖。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春天,两位作者在同一时段不约而同的赞美自己的村庄,无论是机缘巧合,或是洪洞588信息网精心编排,都是一种诚念善举,犹如春风吹大地,呼唤新生机,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是一种时代的正能量,激励人们不忘乡愁,感恩家乡,回报社会,激励人们继承传统,奋发有为,开辟未来。
两篇来之家乡的文章,极大触动了我思乡的情绪,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故乡的山形地貌,风土人情象清泉在胸中喷涌,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陈村一角陈村与伏珠两村有着极深的历史源渊,两个村同住吕梁山鹿下,东西相距不足二里,乡里乡亲,人不亲土亲,村子与村子,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相互都比熟悉,可以说相互论一下,不是亲戚,就是朋友,这种亲情乡情凝结了牢固而良好有村邻关系,促进了两村文明经济的大力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哪里当地俗称河圪槽,山形地貌十分特别而美丽,吕梁山脉矗立西方,青山墨绿,气势巍峨,南北方较高的黄土丘垣,丘陵此起彼伏,沟壑纵横,中间一条蜿蜒曲折的季河贯穿而过,经河水的冲蚀,在主河道南拉出一条长长的丘陵山梁,就像一条从大山飞出的黄龙,而南北两边的河道在山头下汇聚,河道变得更为宽阔敞亮,为这形似巨龙的山梁增加了无比神秘的色彩与气势,而陈村伏珠两村正是住扎这条巨龙向阳的避风之处,依山面水而建,宛如镶嵌在巨龙身上的两颗明珠,熠熠生辉。
优珠村一角这种独特地形,藏龙卧虎,乃为风水宝地,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传颂着很多动人的神话故事。据传舞阳河的河名是纪念汉朝武阳侯樊哙的,其后人曾在此带兵打仗并长期住扎这一带繁衍子孙,南边的樊村就是樊哙后人居住的村庄。传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二人就出生在这里,至今在陈村南山的阳坡上有当年赵家人生活留下的三孔土窑洞遗迹,后因其父用筐子挑担兄弟俩外出求生,有人看到是挑了两盘龙,当地至今叫筐子为"龙卧",大的筐子叫"胖龙"。当然神人异士,名胜古迹还很多,有的已成文成书,留给后人评说罢了,这里单说伏珠村的弥勒寺。
伏珠弥勒寺弥勒寺建在伏珠村的东头,正好建在所谓的龙头上,建筑时间无存考证,大约建于隋唐时期甚至更早一些,在寺中建有一幢三层塔楼,威然屹立垅崖边上,可腑视舞阳河两岸崇山峻岭,十分壮观。有一种说法是唐朝一相士发现这里龙气活跃,会出真龙天子推翻朝政,所以专门盖了这座塔楼,镇压龙脉;另一种说法是鞑子人(元朝)所建,也是怕出能人影响朝廷政权,并且在建设中几次倒塌才建成,结合赵匡胤生于此的传说,唐宋元朝代的更替,而宋朝被元朝所灭的实际,此种说法还真是不空穴来风,至少说明这里早被先人开发,有人在这里生存繁衍,千年古村伏珠是名副其实。
传说归传说,从地质学上讲,这是地壳造山运动的结果,在吕梁山的抬升中,受南北挤压形成一个大的褶皱带,深埋地下的煤层与岩石层被抬高,经过风雨的风化冲蚀,黄土层流失,形成沟壑纵横,褶皱的煤层与岩石裸露地表,由于南北西三方高而东边低,地下水脉也汇聚这里,水源丰富,煤炭可烧火取暖,岩石可烧灰盖房,自然这里在历史就是人们争夺的地方,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在这里挖煤取矿,索取财富,直到本世纪初,这里的煤矿与炼焦洗煤厂比比皆是,或许这才是伏珠村名的真正来由。
遥望伏珠弥勒寺中的塔楼正是这种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山高路险,人们只能能住扎于地势阳坡上,家家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劳动生话尤其费力费时,要生存就得与自然斗争,遇灾遇难就须相互帮忙解决,从而蕴育了这一方人勤劳善良,朴质好爽,团结友好的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
乡里乡亲一家人,河圪槽这一带地处汾西县、赵城县、蒲县三县交界之处,地处偏僻,历史上属于三不管地区,一直归汾西县管辖,汾西县志有确切记载伏珠陈村原为一村,陈村原是隶属于伏珠的一个自然村,陈村最先叫焦家庄,住有焦、柏、杨等几户人家,后来陈姓的加入,人丁兴旺,村子不断壮大,才改名陈村,后来发展到比伏珠还大的村庄,并且不仅是周围最大的村子,还蠃得文墨村子的好名声,人才辈出,闻名遐迩。从陈姓元未明初入住本村的时间推测,陈村村名的形成应该在明朝中后期,也就五六百年的时间,可以说以前两村为一个行政村一点不为过。
农耕时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饭的境遇是无可奈何的,从而形成不同地理文化与习俗。如传说的陈村生孩喊"生我砚凹″,伏珠孩生喊"挖呀拉呀"的不同叫声,包括"朝里有人好当官,窑里有人往里钻”等等当地俗语,都是对人类当时生存壮态和规律的形象描述。
两村房屋东西连结伏珠处于峰岭河流交汇之处,地势相对低而平坦,水与煤埋藏较浅,人类刚好就地取材,天时地利,挖煤挣钱呀,自然而然从事挖工拉工的人多,人们生活中说的听的最多也是于挖煤拉煤有关的话语,而陈村处河的上游,地势较高,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很难挖去地下较深的煤,只能靠耕地求学改变生活状态,读书的人多了,谈论的自然是笔砚之类,有心人稍加工演义,竞然传了多少年,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误区,还作作为教育人的无根依据。
没有落后的地方,只有落后的思想,态度与操守往往决定人类的根本方向。从伏珠向西到陈村,煤层是越来越深,地下水位也一样,伏珠人挖井三尺,陈村人就得挖三丈,人们总是先易后难,张三平先生说的很对,陈村村以东的沟沟坎坎,浅层的煤层几乎挖遍了,挖尽了,这不仅破坏了地下水文,地上生态,其影响是陈村的井水越来越少,但耕地多了,文化人多了,而伏珠则是地少了,读书的人少了,这种只图眼前利益的做法,危害极深,改革开放后,煤炭价格一路走高,生产工具的先进,深层煤被开采,西山挖煤成风,暴利与矿灾在这里写下血的教训,山西日报刊登一篇《被煤窑毁灭的文明村》说的就是陈村,那些年村里年轻人除了上学的几乎都从事挖煤采矿营生,他们别无选择地践踏着生养自己的土地,直到前几年环保政策堵绝了私挖乱采,断了很多人没事就去下窑挖煤的依赖,开始寻求别的生活出路,更为注重教育,这兴许是家乡人们一个新的开始。
新建的弥勒寺中戏台一脉山水,草木相连,陈村人与伏珠人有着超乎寻常的情分,当然也有矛盾,也有合作。我影响中伏珠人好强好斗,与其它邻村有过集体自发的斗呕多次,但从来没有与陈村人发生过大的冲突,即使有也会和平解决,无节制的挖采地下资源,坏境严重破坏,陈村人缺水到伏珠村去拉从来不用客气,舞阳河发洪水下游伏珠遭灾,陈村人砌坝修渠也从不用伏珠人出钱出力,还可以享受承渠浇地之利,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村人集全村之力,用近十年的时间,建成长五十多米,宽近三十米,高十多米的梯形石坝,有效拦截了咆哮而下洪水泥石流,保全了沿河的村庄,陈村人从山口处拦坝建过三条人工渠,村北两条村南一条,都接到伏珠界内,可惜这些都均废弃,两村河浇滩地都没有了,令人惋惜。
陈村山口的拦洪石坝这一方人民敢想敢干,治山治水不怕苦,不怕累,肯出力,看看山上山下一层层的梯田,村里村外用青石垒成的墙院与道路,就能想象他们的勤劳与智慧。我上小学的时侯,不知什么人说地下水位下降是潜流之过,在伏珠东的河面上要挖整河宽的十几米高的深沟,再用水石灌之来载流,周围乡村的几百号人折腾了一冬一春,好像也没见效,现在感觉十分荒唐,可怜我们这些小学生,天天得挨冻受饿去义务捡石块,好在伏珠人近,偶尔送些吃的喝的,记得一位中年人说,陈村的孩子也来吃点喝点,虽然你们我不认识,但其中一定有很多亲戚孩子,可得照呼好了,这一幕我一直记忆犹新,在那个特殊艰苦年代里,能给人温暖地只有朴素的语言和亲近的人心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村中学要合并,人们都想建在自己村子里,可能乡里考虑多种条件原计划在伏珠建,后来人为因素改在陈村建,其中也有文墨陈村名声的原由,因竞争曾引起人情的波动,这种竞争是陈村人下决心管好学校,并且说到做到,办成了全县闻名村中学,县城很多孩子都慕名来这个山沟沟里来读书,没有辜负了乡领导与伏珠人的期望。其实,在哪儿建都一样,都是为了孩子下一代,我的父辈们读初中就在伏珠的寺庙上的学,我上八年级时伏珠的孩子又开始在陈村就读,一起读书是两村的孩子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两村的携手发展也培育了新生的力量。
上世纪修的第一座过河石桥农村实行责任承包后,家乡的人们开始真正关注脚下的这片热土,精耕细做,春播秋收,始终一片繁忙景象,不几年家家都富裕起来,忝置家具,改建新窑,村庄迅速扩张,两村房舍几近相连,犹如一个村庄,新开辟了村道,乡村私营企业兴起,在伏珠建起了农贸市场,特别是沿舞阳河通向蒲县的赵克公路,是这里交通便利成为新的码头要塞,交通运输,餐饮商贸,车水马龙,商客汇集,一派繁荣,两村出了很多暴发户,专业户,企业家,引起了省县领导和媒体的关注,曾有一位资深记者多次来这里采风,探寻这里文明发达的秘密,他拍摄的弥勒寺意景深远,秀丽壮观,还印成挂历,被广泛收藏。有一次他深沉的告诉我说,发现了陈村文明的密码,是各家各户的茅房形象逗号,纯属文字符号。我笑答他我们这里落后,保留纯碎的地方特色语言,人们虽然注重风水,但更多的相信"不在院子,不在坟,只要生下有福的人”,人永远是一切的主宰,他说他信,但也不全信。
陈村造坝修渠的功德碑楼我后来留心过家乡的茅厕,正如他说,在农村矛厕是不分男女的,在入口处弯道垒墙延长,避免了人急如厕偶遇的诸多尴尬,小事情大智慧,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去探究罢了,其实陈村伏珠村里建有很多庙宇牌楼,祠堂老院落等古建筑,它们不仅凝结了先辈的辛劳与汗水,更反映了他们从实际出,因地制宜的聪明智慧,如原来各村中央都建有泊池,收集雨水,调节环境,方便人畜用水戏耍,夏天就是孩子的乐园,好处大多了,可惜的是这些并没人去关注,都废弃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再也回不到以前,从土窑洞到砖瓦窑再到新式楼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与之相随的是老屋在坍塌,老院在废弃;从开彊扩土,修桥补路,是行善修德,到现在占用河道,乱堆乱放,乱采乱伐已无所畏惧等等,人心变的更为贪婪,终究难以逃脱自然的惩罚。今天的农村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道路宽阔了,但常住的人口在急剧萎缩,新增的人口在大幅下降,环境在变差,教育在滞后,在城市化发展的大潮流中,无论文明陈村,还是古村伏珠都面临萧条消亡的危险,或许几十年后我们又成为哪几十户的自然村户,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值得家乡亲人们深思!
村中废旧的老院振兴农村是国家大政,也是家乡人民的期盼,更是所有家乡走出来的游子心愿。振兴的前提是留住人,有人才有希望,尤其是教育培养新一代,继承优秀的传统美德,发扬优良村风家风,培育农村新生力量。重点是发展经济,发展现代农林业,农村就得有农村的样,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与城市的差别。关键是因地制宜,改善环境,优化环境,还清山绿水,空气新鲜,营造人类宜居乡村,才不会辜负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
飞龙在天,格物向善,新的时代必有新的使命担当,继往开来始于梦想,成于实干。一声乡音,一腔乡愁,回忆自然美好,呼唤尤为亲切,在这个春天的重返故地,追思先祖,家乡已一片新绿,桃红柳绿,充满生机。一把乡土,一种情怀,细读两位同乡的文章,思绪万千,深感事在人为,境由心造,由感而发,感怀至衷,然因资料欠缺,水平有限,传说故事多为一家之说,不妥之处,望乞家乡亲人海涵,谨以此文回应两位同乡的呼唤!并祝家乡繁荣发达!永远美好!
后山形如天安门的山峰
2019年3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