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可想而知,这个“点”有多么重要,这个道理同样可以映射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时刻准备着,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让自己一跃而起,做到无可替代。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不敢说自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自己工作的生长点,让自己的教学效率更高;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让孩子学的更轻松、更高效,以便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的课堂。
由于第五单元是图形,学生的几何直观欠缺,所以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别的班级都陆陆续续开始讲第六单元的新课,但是我没有,因为我感觉孩子们学的还不够扎实。这学期虽然时间短,但是我还是一直坚守开学初为自己定的目标——稳扎稳打,所以今天上了一节试卷讲评课。 这张试卷确实有点儿难度,但是我感觉要是能静下心认真分析,也不会太难,所以这节课我又领着孩子把知识点儿重新梳理、整合复习一下。
谈“点”——学情篇在讲这张试卷之前我先看了一遍,当时我看填空题第6小题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等腰三角形每个底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又构成一个大三角形,所以:(180°-60°-60°)÷2=30°,我是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出发点。但是课堂讲这道题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咦?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他们利用以前学习的平角知识。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正好构成一个平角,所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就是120°,所以底角就等于(180°-120°)÷2=30°。学生介绍过这个方法,经调查90%的孩子都听明白了。随后我又介绍了我自己的方法,回应地孩子却没几个。得数虽相同,但是由于出发点不同,方法不同,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就千差万别。
教学也是这样,同样的知识,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上课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有关系了。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只讲本节课的知识,不考虑前后知识的联系,不考虑学情,找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那个点,那么这节课的效率就会很低。
就像这道题,我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意识到学生更喜欢用旧知识解决问题;没有找准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及生长点,所以就造成启而不发。虽是小小的一道题,但是可以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中“备学生”这一块儿做的还有欠缺,所以以后在备课中一定要多多注意。
教学是门艺术,需要我们慢慢品味、雕琢,哪怕只是一个“点”的问题,也要尽量做到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