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经时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这本书高中那会就已经风靡,出镜率太高,高到不看你会惭愧。那个时候就想象着在这样的书名之下会有怎样的内容,近日拜读后,唯有长叹唏嘘。不是失望的那种,而是一种庆幸,悲悯与苦涩。
它的文字平实,但情节的张力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这些人的命运在那个蛮荒年代恰如稻草。其中没有正与恶的较量,没有对与错的权衡,只有当代劳苦大众里最普通的一家四代一生的缩影,他们善良,勤劳,只为生存活,只为生活活。它诠释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也诠释了绝望不存在。老人一生都在用笑的方式哭,伴随死亡而活。
“人的有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这是序言中的一句话,生活中总有一双无形的手把梦想撕碎成梦魇,把美好击破成遗憾。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