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病VS没病

有病VS没病

作者: 隽永和美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18:23 被阅读0次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个大的范畴,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没病或有病。

        心理正常范筹内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两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都可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愈或疗愈的,有可能向心理异常方向发展。疑似神经症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鉴别,心理咨询师如果接访应予特别关注,或干预或转介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而定,力不从心的或难以鉴别的应予转介专业心理医生。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医生在问诊中会问:平时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吗?有没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时候?精神病性的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曾经有个患者听到了有个声音告诉他:你的肚子里有一条毒虫,你必须拿刀把它杀死,不然它会把你吃掉,病人坚信不疑异常恐惧并拿刀捅向自己的腹部,自伤导致大出血入院。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基础,他的所想所反应的情感和行为不被人理解。故评价这个人心理不正常。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统一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儿子结婚办喜事喜气洋洋,已故亲人办丧事痛哭流涕。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病态相反,该哭的不哭,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也就是当人的大脑功能出现了问题,便不能在对客观现实做出正确的反映,也就无法用对应的行为表现对应的情感。常见精神分裂症。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若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而出现性格的反常,如平素开朗外向,突然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触人,我们认为是破坏了他性格的稳定性,是反常。如抑郁症。平时性格温和,突然精力高度充沛,干什么都不觉得累,思维异常活跃,花钱大手大脚,与平时判若两人,如躁狂症。

            来做心理咨询的都是认为自己有问题的,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然后想到找专业人士帮助解决,这是良好自知力的表现,属于心理正常。同理,一个情绪异常兴奋,不分白天晚上唱歌跳舞,骂骂咧咧的躁狂患者,他不会觉得自己有病,最后通过公安部门的协助强制送到了精神病院,因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知力。

          常言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效沟通必然需要有效的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沟通过程中如果能注视对方的眼睛,便显得重视,也能更好地传递信息。

          当一个人回避沟通或者低头忙着自己的事情嘴上应付着“嗯,啊”的时候,这已经不能称为沟通了,也就是说你面对的是一个“死亡”的人,这时不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面对思维杂乱无章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他们失去自知力,失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情况下,你无法向他说明客观世界的真相,刻意争辩反而会激起他的情绪,面对心理不正常的患者最好的方法就是顺着他的思维说,让他处在愉悦的状态,以便配合治疗。

          当一个人停留在一个错误的认知中,面对由此带来的长久心理冲突带来的痛苦,找到心理咨询师一定是在诉说他的痛苦和不易,这时咨询师一定要牢记:按照求助者的思维一定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如果他的想法行得通也不会来找心理咨询师了,所以这个时候是发现他陈述的语言当中的破绽,运用和他的思维完全相反的观点来启发他。

          当一个人面临现实事件刺激,并由此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时,我们要帮助他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正面积极鼓励和肯定,找到发展和前行的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病VS没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ln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