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有一句话: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对这句话越来越有体会。
我发现我永远不可能“准备好”。无论我准备得多么充分,在做事情的时候,依然会觉得有这样或那样的纰漏,还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调整。
然而,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有时候却是个借口,是给自己找了一个不往前走的理由。因为我没有准备好,所以你看我现在还在准备,还不能往前走。等待着准备好,这只是个想象,人不能被这样的想象绑住手脚。
那是说做事情不需要准备吗?不是的。是要边做边准备。小孩子学走路,只有迈开腿走,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坐在学步车里想是学不会走路的。人要通过做事来准备,而不是通过准备来做事。
我发觉自己不够勇敢。我知道面对机会要勇敢把握,可我缺乏这份勇敢。为什么呢?怕失败吗?不自信吗?都这个岁数了,不至于了。还是一个原因,懒。安逸惯了,一些事不去做好像也能生活,似乎没有那么必须必,这种想法生出了惰性。孰能生巧。因为有了前些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带课才能“手拿把掐”。事情做到量了,自然能生出“手感”,以后的胜算会越来越高。当生命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还有失败这个概念吗?
生活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当下的每一件事上,要把远方的灯塔揣进胸膛,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儿子每年国庆节放假都会和同学半夜骑车去逛。去年要去大顶子山,结果方向错了,去了净月,之后又打车去爬山看日出。昨天晚上四个小伙子又去了,这回方向对了。半夜一点多接到儿子电话,跟我确认路线。视频那边是暗黄的路灯,我能看到前面同学的背影,还能听到旁边的笑声。挂掉电话之后老母亲心生担忧,大半夜的,路上会不会有大车?村里的土道正在修,会不会有危险?因为担忧我甚至心生怨怼,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攻略一下?就这么没准备得就去了? 万一呢?后来意识到自己越想越遥远,于是刻意去转念,当年这个年龄的自己早就住校了,一个月也见不到爸妈一次,这些事全都自己做主了!我应该相信16岁的少年们,相信他们知道保护自己,懂得分寸。于是我在自我安慰中沉沉睡去,早上六点多收到了儿子发来的日出美图。
人生不就是如此吗?什么事都等着“准备”,很可能就错过了!冲动并不全是魔鬼,有可能是动力,也有可能是惊喜!抛下杂念,享受生命!
网友评论